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syweb1/.22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公众参与 > 政务论谈

懂这语言那语言更要懂群众语言

日期:2018年01月16日  作者:肖擎  来源:湖北省人民政府网

  不懂群众语言,并不是党员干部知识水平不高,专业技能不够,实则是离实践、离群众太远。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这是对农村工作队伍能力素质的一项明确要求。现在有些领导干部对农村工作懂得不够,爱得不深,一些人可能懂其他专业,但对农村工作不懂,这个基本功要补上,要对农村、农民有感情……最近,在我省一次重要会议上,有领导同志点出了现在“三农”工作队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现在这个时代,对每个人而言,学习在丰富性、复杂性、深刻性上都大大增强。习得新知识、新经验,多会几门“语言”,多掌握一些专业技能,提升个人能力,自是必要。但对领导干部尤其是抓基层工作、做“三农”工作的领导干部来说,无论是基于政治身份,还是肩负的责任,要求更多、标准更高。

  媒体报道,一些党员干部同基层、群众交流时,满口官话套话,让听者反感至极;有的领导干部学历很高,“专业语言”驾轻就熟,但一到农村就水土不服、开不了口;有的领导干部年纪很轻,外语也能讲一些,但一到“土话”“方言”的天地,就只能在无话可说中陷入“冷场”的尴尬境地。“文件语言”“表态语言”一套一套,“真抓实干的语言”“解决问题的语言”半点不会,“对上的话语”张口就来,“对下的话语”贫乏生疏,对待群众有时就像邓小平同志当年批评过的,“困难时依靠,顺利时就不依靠;需要时依靠,不需要时就不依靠;口头上依靠,思想上并不依靠”。

  种种问题,表面看是个说话问题,根子还是对基层、对“三农”工作没有真情实感。有的干部在群众眼里,与新社会群众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之所以出现这类情形,并不是党员干部知识水平不高,专业技能不够,实则是离实践、离群众太远。有的干部把驻村仅仅当作换个地方上班,面对种种繁难,总是一副“天上飘来五个字儿,那都不是事”的心态,症结就在于错乱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对上“看天气”,对下“耍霸气”,办公室里“找灵气”,却独独不到群众中“接地气”。

  有人讲,在中国的土地上,上溯三代基本上都是农民。也许,在今天,一些党员干部不会有这样浓烈的“根源”意识,但无论是在“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执政命题里,还是在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小康这样的目标版图里,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从来都是具体化、明晰化、规范化的严要求、硬要求。什么叫具体化?现在,不少领导干部也是出自基层、出身农村,抓基层工作、做“三农”工作,制文件、抓部署,不妨问一下,自己的长辈是想看废话、空话、套话、假话多的东西,还是想看贴紧实际抓落实的东西?什么叫明晰化?不妨看一下,自己是否扑下了身子,迈开了步子,甩开了膀子?什么叫规范化?不妨检视一下,是在群众工作中“失语”、在群众方法上“失效”、在群众路线中“失位”,还是摸清了群众的所想所盼、了解了群众所忧所需、多为群众办了实事好事。

  真情实感是装不出来的,装出来的也不可持久。真诚、坦荡地深入群众,不搞心血来潮,不来虚情假意,才能使群众语言成为自己的惯用语和工作语言,才能让“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阳光照耀在希望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