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24年,面对逆周期经济发展下异常严峻的财政形势,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政协的监督指导下,财政部门紧紧围绕服务中心工作,加快国有“三资”盘活利用,推动“分散变集中、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加大支出结构优化力度,坚决落实重大决策部署,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支
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528917万元,为预算的100%。其中: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000万元,为预算的100%;转移性收入456917万元,为预算的100%。
转移性收入主要是:返还性收入4641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281541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42000万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券转贷收入50088万元(其中新增一般债券11427万元,再融资一般债券38661万元);调入资金7000万元(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5000万元、其他调入2000万元);上年结余收入71647万元。
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量486717万元,为预算的100%。其中: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93769万元;转移性支出40623万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券还本支出52325万元。
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93769万元。分项目情况: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8616万元;国防支出229万元;公共安全支出10504万元;教育支出55590万元;科学技术支出8545万元;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4039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2847万元;卫生健康支出29273万元;节能环保支出7107万元;城乡社区支出13004万元;农林水支出78344万元;交通运输支出21784万元;资源勘探工业信息等支出854万元;商业服务业等支出270万元;金融支出1635万元;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1523万元;住房保障支出20698万元;粮油物资储备支出749万元;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6369万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券付息支出11743万元;债务发行费用支出46万元。
转移性支出40623万元。主要是:按现行财政体制上解省级支出17698万元;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2925万元。
结转下年支出42200万元。结转的项目是:当年一般债券9755万元;历年结转的一般债券1672万元;高标准农田项目1757万元;交通运输支出项目5031万元;教育支出项目2703万元;老旧小区改造项目6466万元;文化旅游项目560万元;农村水利项目12356万元;乡村振兴项目957万元;移民后扶项目223万元;农业生态项目720万元。
2024年,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支出773万元,比2023年决算812万元减少39万元,下降5%。
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相抵,当年收支平衡。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
2024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总量98481万元,为预算的100%。其中: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0510万元,为预算的100%;转移性收入77971万元,为预算的100%。
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项目: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9987万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200万元;污水处理费收入300万元;专项债务对应项目专项收入23万元。
转移性收入主要是:政府性基金转移支付收入10881万元;专项债券转贷收入30160万元;上年结余收入36930万元。
2024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总量75435万元,为预算的100%。其中: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56667万元,为预算的100%;转移性支出18768万元,为预算的100%。
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项目: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22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6万元;卫生健康支出620万元;城乡社区支出15955万元;农林水支出3279万元;资源勘探工业信息等支出280万元;其他支出32391万元;债务付息支出4078万元;债务发行费用支出26万元。
转移性支出主要是债务还本支出18768万元。
结转下年支出23046万元。结转的项目是:2022年及以前年度专项债券3180万元;2023年专项债券9866万元;2024年专项债券10000万元。
2024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相抵,当年收支平衡。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
2024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总量28745万元,为预算的100%。其中:利润收入8280万元;股利、股息收入220万元;产权转让收入20000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转移支付收入10万元;上年结余收入235万元。
2024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总量28745万元,为预算的100%。其中: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及改革成本支出126万元;国有企业资本金注入1000万元;其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22619万元;调出资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5000万元。
2024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相抵,当年收支平衡。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
2024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总量84659万元,为预算的100%。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9666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45616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6709万元;失业保险基金收入1002万元;工伤保险基金收入1666万元。
2024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总量94581万元,为预算的100%。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33026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45527万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支出13817万元;失业保险基金支出495万元;工伤保险基金支出1716万元。
2024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相抵,当年结余-9922万元,年末滚存结余52303万元。
以上数据为快报数,待省对县2024年度决算批复后,再依法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
(五)政府债务情况
2024年,发行政府债券80248万元,其中:新增债券36827万元,再融资债券43421万元。2024年,按期归还到期政府债券本金62093万元,支付利息14024万元。
2024年,政府债务限额496453万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346818万元,专项债务限额149635万元。政府债务余额456385万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319082万元,专项债务余额137303万元;政府债务余额控制在省核定的政府债务限额以内。
2024年,隐性债务余额240781万元,其中:政府承诺偿还的债务229772万元,政府提供担保的债务11009万元。化解隐性债务22230万元,其中:通过安排年度预算资金偿还8755万元,通过新增专项债券资金偿还13475万元。
(六)2024年主要财政工作情况
2024年,财政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优化支出结构,全面兜牢“三保”底线,扎实推进改革创新,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聚力增效,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政支撑。
1.砥砺奋进扛责任,保障民生持续改善
2024年全县民生支出341935万元,占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7%。一是兜牢社会保障底线。深入贯彻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决策部署,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人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7元,当年增加资金544万元,全年共投入13900万元,发放困难群众社会救助、高龄补贴等各项补助资金12111万元,更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支持教育事业发展。2024年共投入教育经费55042万元,增长1%。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资金3216万元、学生资助资金2058万元、营养改善计划资金1437万元,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推动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三是加强医疗卫生保障。2024年投入医疗卫生资金29273万元,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94元,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累计拨付专项债券资金6317万元用于公立医院改善医疗条件,大力推进了我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四是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扶持。累计发放各类就业补贴资金2173万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78次,提供见习岗位146个,有效缓解了当前就业压力。
2.接续奋斗担使命,促进发展服务大局
一是加大产业投入。主动对接全市“一主四优多支撑”产业体系,抢抓全域旅游、消费升级、强县工程等机遇,扛稳经济运行大盘。加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安排资金2000万元用于甘露寺路(桥)延长线项目建设,提升改造城市道路。科学编制全域旅游规划,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350万元,为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提供财政支撑。加快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投入资金6375万元,用于巩固推动茶叶、畜禽、生漆等产业发展,打造农业特色产业集群。推进“政采贷”业务,搭建“政采贷”合同融资服务平台,推行“简、快、优”服务,为25家企业提供“政采贷”融资贷款21700万元,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推动形成具有竹溪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推动绿色发展。安排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5550万元,用于支持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及生态修复等重点环保项目。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投入资金8931万元,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建设。大力支撑污染防治攻坚,安排污水处理运维费1970万元、地下管网智能化改造2700万元,推动水环境治理和水资源保护,保障“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开发“再担绿色贷”等绿色金融产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为绿色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资金保障。三是助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投入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40403万元,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投入资金7921万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和特色农产品品牌,利用“832”平台销售农副产品金额达1350万元,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四是优化营商环境。2024年累计办理纾困应急转贷业务76笔,金额达32082万元,用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市场开拓、融资担保等方面,助力企业纾困解难。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不断加大,面向中小企业预留采购份额62600万元,占年度政府采购份额的89%,有效促进了中小企业发展。
3.踔厉奋发抓机遇,精准高效落实政策
一是积极向上争项目争资金。密切关注国家和省政策导向,围绕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积极谋划项目,主动向上对接,全年共争取各类上级转移支付资金317088万元,向上争取到位项目62个,项目资金111093万元。有效支持了全县重点项目建设,缓解了财政资金压力,为全县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坚持过紧日子。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构建“应统尽统、应保必保、应省尽省、讲求绩效”的资金安排机制,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三公”经费预算,对公用经费支出按不低于5%的比例连年压减,2024年压减“三公”经费39万元。三是实施惠民惠企政策。全面落实惠民惠农财政补贴政策,通过“一卡通”平台发放补贴资金2163万元,惠及群众6.2万余户,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安全发放到群众手中。同时,对惠民惠企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跟踪问效,定期开展政策落实情况检查,确保政策惠及广大群众和企业。四是防控平台公司风险。清理规范平台公司债务,摸清债务底数,制定债务化解方案,通过与省财政厅、平台公司沟通协调,全年完成退平台数2家,占年初数量的50%,有效防范化解了地方债务风险。
4.库款调度保重点,推动财政平稳运行
加强财政库款管理,完善库款动态监测管理机制,积极筹措资金,全力保障重点支出373641万元,占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95%。一是保障人员类经费支出124950万元,其中:工资福利支出108407万元、事业单位2022年—2024年基础绩效补差部分5797万元、2022年—2024年退休人员统筹待遇补差部分10746万元、企业离休人员统筹待遇22万元;二是保障单位基本运转支出8222万元;三是保障基本民生支出164352万元;四是债务还本付息支出76117万元,其中:按期归还到期政府债券本金62093万元,支付利息14024万元。
5.守正创新促改革,提升财政管理能力
一是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政策部署,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提高预算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水平。二是预算绩效管理做实做细。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做到“花钱必问效”,开展绩效评价项目484个,涉及资金583040万元,绩效评价覆盖所有预算资金、所有项目支出、所有环节,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三是大财政体系建设持续开展。全面清理国有“三资”,共清理国有“三资”总价值1036.3亿元,有效资产规模481.56亿元,近期可利用资产金额4.01亿元,办理“三确”登记72宗,开展“三变”盘活资产资源31.2亿元,增加收入4.97亿元。落实政府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机制,“三库”规模分别达到了688亿元、440亿元和297亿元,转化率分别达到61%、65%,全县所有项目纳入平台管理,“两算”率分别达到100%、20%,投资质效得到有效提升。深入开展国企功能性改革,将适用于市场化运作的国有“三资”注入国资平台,国企资产规模达735.3亿元,强化国企“引领、带动、保障、调控”的功能,聚焦县级重大战略和规划,谋划包装项目22个,融资87.97亿元,国有资本收益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国资反哺财政机制效果凸显。四是财政投资评审有质有量。2024年共受理财政投资预算评审项目106个,送审金额183239万元,审减金额达39548万元,保障了财政资金使用的实效性。五是自觉接受各方监督。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监督指导,认真落实人大决议、决定、监督工作摘要和审议意见,积极配合人大开展预决算审查监督和专题调研。加强审计监督,认真整改审计发现问题,完善制度机制,规范财政管理。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及时公开财政政策、预算执行、政府采购等信息,增强财政工作透明度。
二、2025年预算草案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我县将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着力加强财政管理,不断提高依法理财水平,围绕实现年度财政重点工作任务,全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一)2025年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紧促稳,按照“健全预算制度”的改革目标,持续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高预算管理统一性、规范性。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持续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办大事,为全县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财政保障。
编制原则:一是坚持统筹兼顾,科学安排支出。保持适度的支出强度,优化支出结构,优先保障“三保”支出,集中财力保
障县委重大决策部署、重大战略任务、重大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是坚持勤俭节约,严控一般性支出。坚持过“紧日子”思想,完善支出标准体系建设,从严从紧核定“三公”经费预算,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科学合理测算项目支出规模,提升预算资金安排的精准性、科学性,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
三是坚持量力而行,稳妥编制收入预算。充分考虑经济增长形势,实事求是、科学预测,合理确定收入增幅。支出预算安排充分体现积极导向,坚持量入为出、应省尽省、有保有压。
四是坚持讲求绩效,发挥预算绩效管理利剑作用。坚持“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将绩效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收回并统筹安排沉淀资金,削减或取消低效无效资金,对评价结果差的部门,按规定压减相应支出预算。
五是坚持收支平衡,以收定支。充分考量经济发展态势、政策导向等,确保收入预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基于确定的收入合理安排支出,保证财政运行的稳健性与可持续性。
(二)2025年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1.一般公共预算
2025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498141万元。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1360万元;转移性收入317581万元;调入资金27000万元(从政府性基金预算调入5000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20000万元、其他调入资金2000万元);上年结余收入42200万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转贷收入30000万元。
综合考虑全县经济指标和各项影响收支的因素,2025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目标为81360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长13%。
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52800万元,比上年预算55000万元减少2200万元,下降4%;非税收入28560万元,比上年预算17000万元增加11560万元,增长68%。
转移性收入中,一般性转移支付279531万元;专项转移支付33409万元;返还性收入4641万元。
2025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量498141万元。其中: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34006万元;转移性支出10600万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53535万元。
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2977万元;公共安全支出10646万元;教育支出57214万元;科学技术支出5095万元;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4183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0276万元;卫生健康支出21434万元;节能环保支出4102万元;城乡社区支出10090万元;农林水支出91918万元;交通运输支出17548万元;资源勘探工业信息等支出930万元;商业服务业等支出183万元;金融支出1102万元;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1273万元;住房保障支出12721万元;粮油物资储备支出672万元;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7872万元;预备费4800万元,其他支出37324万元;债务付息支出11546万元;债务发行费用支出100万元。
2025年,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财政预算955万元,比2024年预算937万元增加18万元,增长2%。
2025年,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相抵,当年收支平衡。
2.政府性基金预算
2025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总量74314万元。其中: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2100万元;转移性收入32214万元。
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项目: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40000万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200万元;污水处理费收入300万元;专项债券对应项目专项收入1600万元。
转移性收入主要是:政府性基金转移支付收入3800万元;专项债券转贷收入5368万元;上年结余收入23046万元。
2025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总量74314万元。其中: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62146万元;转移性支出5000万元(调入一般公共预算);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还本支出7168万元。
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项目: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213万元,城乡社区支出12204万元;农林水支出3947万元;其他支出36212万元;专项债券付息支出6500万元;债务发行费用支出70万元。
2025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相抵,当年收支平衡。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2025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总量50000万元。其中:利润收入4280万元;股利、股息收入220万元;产权转让收入45500万元。
2025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总量50000万元。其中:国有企业资本金注入支出1265万元;化解企业历史遗留问题235万元;其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28500万元;转移性支出(调入到一般公共预算)20000万元。
2025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相抵,当年收支平衡。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2025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总量88969万元。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0214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8671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47883万元;工伤保险基金收入1082万元;失业保险基金收入1119万元。
2025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总量100093万元。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35530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15025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47883万元;工伤保险基金支出1082万元;失业保险基金支出573万元。
2025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相抵,当年结余-11124万元,年末滚存结余32892万元。
三、重大支出政策与重点支出安排
(一)持续推进重大改革落地
支持机构改革,安排资金94万元用于保障2024年新成立的中共竹溪县委员会社会工作部运转,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项目支出,助推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支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安排资金24586万元用于节能环保专项支出、污水及垃圾处理、水生态综合治理等绿色低碳发展领域,支持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支持财税体制改革,安排资金1100万元用于信息化建设,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二)坚决落实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
推动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安排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54078万元,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支持科技发展,安排资金4699万元,用于人才工作及产业技术科研支出,确保各项引才留才政策落地,强化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支持文旅融合,安排旅游发展基金1000万元,加快推进武陵不夜城二期、东门街3A级改造等文旅项目,持续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三)兜牢兜实“三保”底线
优先保障人员经费,安排资金120273万元,用于保障单位人员经费及“五险一金”支出,安排资金1008万元,用于退休人员统筹待遇提标。优先保障基本民生,安排资金225956万元,用于兑现各项民生福利政策,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优先保障单位基本运转,安排资金7651万元,用于全县各单位日常基本支出,保证各项职能正常运转。
(四)支持提升公共服务品质
加强教育保障,安排资金17809万元用于教育服务能力提升,包括教育附加资金、义教薄改与能力提升资金、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学生资助资金等各类资金保障,足额落实各学段“免、补、奖、助”等教育资助政策,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优化文化服务,加强文化建设,安排资金1131万元,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两馆一中心”免费开放服务等支出,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公共安全,安排资金8744万元,用于应急救援及公共安全经费支出,推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支持社会治安防控,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五)支持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合理规划财政资金,安排资金80203万元,足额偿还到期政府债务本息,确保政府债务规模良性发展。积极筹措资金,多渠道筹措化债收入,化解政府债务,支持国有企业转型发展。加强债务风险监测预警,严防新增隐性债务,防范债务风险积累,提升防范风险能力。
四、扎实做好2025年财政改革与预算管理工作
2025年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我们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作风做好全年财政各项工作。
(一)挖潜增收,保质保量增加财政收入
一是加强收入征管。面对财政“紧平衡”“紧运行”态势,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行业的税收管理,加大重点企业税源培植力度,挖掘收入增长潜力。持续加大对非税收入的征缴和监管力度,确保非税收入足额依法依规入库,提前开展土地收入催收,布局新出让地块,确保应收尽收。二是争取上级资金。认真研究上级资金扶持政策,对照国家支持的方向和领域,有针对性地谋划梳理各类资金项目,争取更多资金支持。三是盘活存量资产。以大财政体系建设为抓手,动态清理盘活国有“三资”,及时收回部门沉淀资金和不需使用的财政专户资金,持续执行存量资金统筹收回使用政策。
(二)优化支出,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保障重点支出。集中有限财力保重点、办大事,坚持“三保”支出的优先顺序,确保重点领域和刚性支出资金需求,把有限的财政资金花在刀刃上。二是优化支出结构。科学安排预算支出规模,深入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强化部门“三公”经费管理,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从严从紧审核项目预算。三是提高资金绩效。健全重点项目常态化监控、新增项目常态化申报、预算执行常态化清理机制,加大预算执行、预算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挂钩力度。加快政府债券资金发行使用,实施债券资金穿透式监管,切实避免债券资金闲置、使用效率低、投向不合规等问题。
(三)改善民生,支持建设和谐美丽城乡
一是兜牢民生底线。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着力解决就业、教育、文化、医疗、社保等方面突出问题。二是用好专项债券。将专项债券主要用于民生领域项目,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强化政府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引导带动,更好地稳增长、扩投资、补短板、惠民生。三是用活财政政策。把提振市场信心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落实稳经济政策措施,推动金融助企、稳岗纾困等政策直达市场主体,持续开展重大项目高质量建设年活动,谋划、储备、开工重大项目,推进产业兴县,促进城乡、三类产业协调发展。
(四)深化改革,构建科学财政管理体制
一是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建立以项目为重点的预算管理模式,加快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确保把资金投入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的项目上。二是防范化解隐性债务。抢抓政策机遇,多渠道筹措化债收入,稳妥有序地推进隐性债务置换工作,切实完成化债目标。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压紧压实各债务单位主体责任,全面加强全口径地方债务动态监管,有效规避政府、财政风险,严禁新增隐性债务。三是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围绕“一账一表”深化国有“三资”清理盘活,将沉睡“三资”转化为发展的“源头活水”;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抢抓政策机遇,扎实做好项目储备,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扩大有效投资;实施政府支出负面清单和正面清单管理,用好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三库”“两算”“三评”机制,促进投资提质增效。四是加强财会监督。深入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财经纪律等专项检查,强化财会监督与人大、纪检监察、审计等其他监督的贯通协调,切实管好用好财政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