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县自然资源概况
竹溪版图面积3310.52平方公里,自然资源存在三大特点:全县耕地297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13%;多分布在山地丘陵与沟壑之间,地块零散,坡度大,集中连片的缓坡旱地和水田占比小,人均耕地仅1.2亩,可综合概括为:“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耕地资源稀缺,占补平衡挖潜难;全县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13种,战备资源资源管护战线长,开采难度大,矿泉水资源优势明显、潜力巨大。
二、“十四五”期间工作谋划
(一)战略机遇
2021-2025年,是我县进入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全省山区绿色发展示范县”的关键时期。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承担着我县“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资源保护和保障的重要职责。科学编制全县自然资源“十四五”规划,对促进我县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升自然资源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响应省委“一芯两带三区”战略号召,紧扣我县全省山区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目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握时代特征,强化战略思维,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全面行使“两统一”职责,大力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动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发生重构性变化,更好发挥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作用。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将自然资源和规划事业放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研究,深入分析全县自然资源领域面临的重要机遇和重大问题,明确发展定位,找准矛盾症结,厘清各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目标任务,提出务实管用的对策举措。
2.坚持全面谋划与突出重点相协调。系统谋划“十四五”全县自然资源改革发展总体布局,突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出全县自然资源“十四五”发展的重要指标、重点任务、重大政策、重大工程。
3.坚持科学性与操作性相适应。既要加强对未来五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谋划,增强规划宏观性、科学性、指导性,又要突出规划的针对性和约束力,做到可操作、能落实、易评估。
4.坚持底线思维与改革创新相统筹。聚焦自然资源管理重点领域,严守各类底线、红线、界限,注重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挑战,注重规划衔接协调,注重工作改革创新,妥善处理法理与逻辑、技术与方法、内容与形式、编制与实施等关系。
5.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既要发挥好政府部门编制规划的主导作用,又要坚持开门搞规划,充分听取和吸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民主性,提高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
(四)五大任务
一是充分评估“十三五”期间工作开展情况,二是提出“十四五”期间的基本思路,三是开展重点课题研究,四是编制相应专项规划,五是完成部门“十四五”规划。
(五)五大专项规划
1.编制竹溪县矿产资源”十四五“规划(2021-2025);
2.编制竹溪县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十四五“规划(2021-2025);
3.编制竹溪县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2021-2025);
4.编制竹溪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35);
5.与林业部门对接,用好竹溪县林业“十四五”规划成果。
(六)十二项课题研究
1.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研究;2.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专题研究;3.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体系建设研究;4.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权益实现的研究;5.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及用途管制研究;6.生态修复和耕地保护实施性策略研究;7.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研究;8.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研究;9.基础测绘及地理信息发展研究;10.自然资源领域“放管服”改革创新及优化营商环境研究;11.县级自然资源监督执法体制机制研究;12.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党建及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七)十四五期间重点规划内容
1.严格耕地管护,确保粮食安全。
根据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目前我县实际耕地面积为35.0713万亩,相比2016年度耕地面积净减少15.6635万亩。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对各乡镇耕地保护目标管理的严格考核。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努力提高各级政府领导依法用地和保护耕地的自觉性,严把耕地闸门,积极主动、在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上狠下功夫,进一步从严控制各类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坚决落实耕地“占一补一”制度,加大土地执法力度,坚决打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
2.强化规划引领,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完成《竹溪县国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编制》,同时按“多规合一”要求启动村庄规划编制。一是对纳入2019年全省美丽乡村59个整治村中的13个未编制规划的村庄按“多规合一”要求进行编制;二是村庄分类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同步启动中,对村庄布局优化专题研究,三是在完成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时,同步编制控规与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建设全县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3.突出生态修复,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一是积极努力上争全县范围内废弃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项目
二是完成洛河流域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投融资和相关子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工作,探索形成我县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新模式,争取将该项目打造成为“全省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样板项目”。
三是积极争取汉江流域(竹溪县)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项目,计划总投资约80亿元,项目区总面积约3306平方公里,涉及竹溪县全域。工程重点从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森林生态保护修复与水土保持、地质环境治理和山体修复、农村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四大板块对竹溪县域生态问题进行一体化保护修复。
4.强化地灾防治,形成“技防+人防+物防”新机制。
全力推进“四位一体”(网络管理员、专管员、协管员、信息员)灾防网络建设,充分运用“人防+技防+物防”观测监测手段,做好地质灾害隐患监测预警和巡查排查工作。积极向上申报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搬迁避让和地灾防治专业监测点建设项目。
5.保障要素支持,提升集约节约水平
一是争取建设用地指标,加大项目用地报批力度,完成工业园区“标准地”建设,全力保障全县重大建设项目用地需求。二是持续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进一步用活增减挂钩政策红利,全力争取节余指标交易20亿元。三是推进绿色矿业开发。计划完成麻柳树矿泉水、新洲白云寺绿松石采矿权出让设置,开展秋沟塘矿区金萤石矿、西面河矿区铅锌矿、生态地质调查、金土地等基金项目,同时为国有企业经营砂石料做好规划指标、采矿权设置保障工作。
6.抓好权益保障,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
一是提升不动产登记水平。持续开展解决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全力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业务;打通信息堡垒,加强与市县大数据平台对接,完成除公安、民政、税务、房管之外的部门信息共享;进一步推广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全面完成水资源、宅基地农房一体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二是构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建立自然资源分类标准,构建调查监测系列规范;调查我县自然资源状况,包括种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等;监测自然资源动态变化情况;建设调查监测数据库,建成自然资源日常管理所需的“一张底版、一套数据和一个平台”。
(八)保障机制
1.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竹溪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局党组书记、局长杜刚任组长,局党组成员张安荣同志任常务副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任副组长,机关各股室、局属各二级单位负责人任成员,负责统筹推进全县自然资源“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负责研究、讨论、审定涉及“十四五”规划编制的重大政策、重大课题和重大事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城乡规划设计院,负责综合统筹协调以及与编制单位沟通对接等具体工作,党组成员张安荣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各相关股室、二级单位根据职责分工负责基础资料提供、专项规划组织编制以及本领域重大课题研究等相关工作。
2.强化工作合力。加强上下互动、横向沟通协调,各相关股室、二级单位要加强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科室以及县发改、财政、林业等相关部门的衔接与沟通,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前瞻性。局国土空间规划股要会同有关单位,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调研、指导;各有关股室、二级单位要指定一名熟悉业务的骨干担任联络员参与规划编制工作,并形成定期沟通协调机制,及时通报规划编制工作进展。
3.调动各方力量搜集相关资料,编制站位高统全局的项目库。一是广泛收集县领导在各大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部门职责进行谋篇布局;二是集中对接省厅市局近年来向上争取项目走势,找准竹溪在全市全省中发展定位,按项目找地块;三是结合“三生”空间布局,与各乡镇搞好对接,确保项目规划能得到乡镇支持,百姓拥护,发展需要。
4.建立咨询会商机制。邀请专家、学者及市民代表参与规划编制,定期、不定期组织咨询会商,为我县自然资源“十四五”重大项目、重大政策研究、重大课题研究等发挥积极作用,为规划编制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