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索引号
741792287-2006-00001
主题分类
其他
发文日期
2006年03月20日 00:00:00
发布机构
文号

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2月15日在竹溪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县长  贺 盛 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竹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是竹溪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探索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把握执政兴县这个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建设全省水电大县、茶叶大县的目标,坚持产业兴县、工业强县、民营活县、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不动摇,突出改革开放、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工作重点,扎实推进一主三化,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五”规划目标,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3.2亿元,是2000年的3.3倍,年均递增26.9%;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7.6亿元,比2000年增长58.6 %,年均递增9.7%;财政收入8518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是2000年的1.6倍,年均递增2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26亿元,年均递增43.4%;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6.05亿元,是2000年的2.44倍,年均递增19.5 %;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7060元,比2000年增长88.7%,年均递增13.5%;农民人均纯收入1901元,比2000年增长42.8%,年均递增7.5%;居民人均储蓄存款2442元,比2000年增加1643元;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为1681元,比2000年增加995元;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城乡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27.2平方米、35.1平方米,比五年前分别增加6.2平方米、3.6平方米。
    2003年,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消费品零售总额、利用外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7项指标增幅,进入全省县(市)前10位,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居全省第1位。在全省73个县(市)综合排名中由2002年的第58位提前到55位。2004年,全县招商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额居全市首位,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存款余额和农民人均纯收入4项指标增幅居全市前列。在2003至2004年度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评中,竹溪8项经济指标增幅综合排名第8位,被省委、省政府授予“2003-2004年度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通过全县上下连续五年的艰苦努力,主导产业初具雏形,发展思路更加统一,成为全县发展最好的历史时期之一。  
    (二)农业产业化成效显著,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2005年全县粮油总产分别达到2.94亿斤和3927万斤,分别比2000年增长7.8%和14.3%。坚持以工业化理念推动农业产业化,以茶叶、魔芋、中药材、蔬菜、烤烟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总面积突破40万亩,农民人均已经拥有1亩以上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其中茶叶面积累计达到15万亩,年产茶叶突破1000吨,实现销售收入过亿元。初步形成了以龙王垭茶业集团为龙头的120多家茶叶骨干加工企业,加工设备达到961台套,培植了“龙峰”、“银桥”、“梅子贡”等主导品牌,“龙峰”茶通过欧盟有机茶认证和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多次荣获全省十大名茶称号。竹溪县先后被农业农村部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中国有机绿茶之乡”和“中国茶叶之乡”称号。魔芋种植面积发展到5.8万亩,年产量5.1万吨,已形成年产精粉3000吨、微粉500吨、魔芋食品2000吨的加工能力,年综合收入1.5亿元以上。坚持科技兴牧,优化养殖结构,形成了以兴科、辉煌、顺旺等公司为主的畜牧养殖龙头企业。
    五年累计完成基本农田建设1.5万亩,兴建水利“五小”工程   670处,解决了3.64万人饮水困难和293个村通电问题,通公路的村达到289个,有57个村已修通水泥路265公里。实施“一建三改”10330户,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4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建设扎实推进,五年迁移扶贫2730户10200人,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18.5万人减少到现在的11.6万人,全县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全县每年外出务工人数达到4万人以上,五年实现劳务收入11.3亿元。以“两补一降一取消”为主的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仅2005年全县政策性减负2752.21万元,农民人均减负102.34元。
    (三)水电开发突飞猛进,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十五”期间,特别是在2002年以来,我们抢抓机遇,先后与武汉宏林、湖北新正、十堰贤丰等10家公司签订水电开发合同20份,兴建电站48座,总装机47万千瓦,协议投资26亿元,使境内7大流域全部得以开发。目前全县在建电站24座,装机37万千瓦,累计投资13亿元。十五末,白果坪、鄂坪电站第一台机组等10座电站已建成投产,新增装机9.6万千瓦,是竹溪建国以来前50年总装机2.9万千瓦的3倍多。电网建设同步加快推进,鄂坪至竹山110kV工程已经投入运行;220kV输变电工程已于2005年10月开工建设;泉河流域110kV工程已经动工建设;桃源-竹山110kV输变电工程正在规划之中。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9亿元,比2000年增长5.13倍,年均增长38.7%。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8家,比2000年增加8家, 实现增加值1.46亿元,比2000年增长3.48倍。突出特色、抢抓机遇,较高起点、较快速度地推进了民营工业园区建设,入园企业已达到10家,总投资9413万元,2005年已实现产值1.52亿元,销售收入1.24亿元。全县形成了水电、绿色食品加工、黄姜化工、矿产建材加工四大工业重点。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正在由“123”向“213”转变。
    (四)经济环境明显优化,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念,政策、法制、服务、融资、人文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05年我县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最佳信用环境县。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对投资业主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开展民营业主和各个层次公开评议执法部门活动和行风评议活动,严格规范行政行为和执法行为。为民营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资金,对工业园区业主实行零地价、零收费、零距离服务。全县民营经济发展到8159户,从业人员1.95万人,年创收9.1亿元,发展领域已涉及各个方面,民营规模企业逐年增加,销售额过千万元的已有15家,过百万元的达到35家,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
    (五)各项改革取得新突破,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按照县域经济民营化的要求和“国有资产不流失,企业依法经营,职工基本稳定”的原则,全县102家国有集体企业有85家实现了改制,走出了一条以民有民营为主要形式的改革之路。农村税费改革顺利完成。先后免征了农业特产税、牲畜防疫费、农业税,取消了“三提五统”,农民交纳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库”从此退出历史舞台。税费改革顺利通过省市验收,并在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依法完善了土地二轮延包,进行了林权确证发放,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基本完成。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实施。组建成立了国库集中收付中心,并与省、市财政和银行联网运行;实行部门预算的单位扩大到51个;加强了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罚没收入的专项管理,促进了收缴分离和收支脱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得到深化。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对进入行政服务中心的18个部门的行政许可事项进行审查,明确和规范进入中心运作的部门及其许可事项、收费标准,规范了行政审批和收费行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得到巩固。巩固“两个确保”,加强“三条保障线”的衔接,狠抓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养老、失业、医疗保险扩大覆盖15290人,累计征收各类社会保障基金8550万元。8018名城镇贫困居民纳入低保范围,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稳步推进“福星工程”,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92%,位居全省前列。 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十五”期间,全县新增就业岗位10099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653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五年实际利用外资420.5万美元;利用县外境内资金18.38亿元;实现外贸出口266.7万美元,是“九五”期间的51.3倍;拥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已达到14家。
    (六)项目建设取得实效,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一大批交通、水利、水电、市政、生态及信息化建设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五年完成交通投资2.17亿元,新修、改扩建公路527公里,铺筑油路、水泥路185公里,新建桥梁32座,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896公里。农村电网“两改一同价”工作全面完成,已进入“全国农村电气化县”行列。城网改造正在推进。全面完成城区18平方公里总体规划(修编)方案,投资3200万元完成了老城区改造;建成了九湾子垃圾处理场,投资4800万元完成了鄂陕大道一、二期工程和环城路、新胜路、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等重大建设任务;完成了乡镇集镇建设规划,以蒋家堰、丰溪“口子镇”和水坪、中峰、县河、向坝等中心镇建设为重点,小城镇建设取得成效。完成了45个重点村建设任务。投资1436万元完成了竹溪河城关防洪堤一至五期工程。竹溪河水库整险加固、万亩灌区工程顺利完成。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开通了15个乡镇的视频会议系统和移动通讯,政府上网工程全面启动。全县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用户分别达到3万户和5.3万户,分别是2000年的1.5倍和18倍。积极争取国家首批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五年累计完成造林26.79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5万亩。全面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2003年荣获“全省天保工程先进县”称号。
    (七)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三项基本国策”得到较好落实。全县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计划生育率达到98%,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已步入全省先进行列。规范农村土地开发利用管理,依法保护基本农田;申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84个,项目实施面积达到785公顷,净增耕地总面积201公顷,实现了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大森林资源管护力度,成立了十八里长峡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加强环境保护和环保执法,全民环保意识增强。科教兴县战略得到有效实施。“十五”期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40项,科技进步对工农业经济增长份额达到53%,2001年、2004年两次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称号。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巩固“普九”成果,继“九五”之后,2001年6月再次获得全国“两基”先进地区称号。2005年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199.5万元。全面落实“人才强县”战略,加强了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及乡土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等事业加快发展。弘扬竹溪文化,积极保护地方稀有剧种“山二黄”,成功出版《向坝民歌集》。在全市率先启动了第二届地方志修编工作。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扎实开展。积极推进卫生体制改革,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2005年我县被列为全省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县、乡、村三级医疗防保体系不断巩固,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和重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母婴安全”项目通过省级验收。加大了食品、药品监管力度,保证了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顺利推进,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30500户。
    (八)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增强,社会政治大局稳定
    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切实加强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积极营造文明开放的社会新风。财政、国税、地税、县医院等部门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称号。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坚持政府工作自觉争取县委领导,围绕县委总体部署创造性地推进政府工作。坚持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工商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完善了村级民主管理制度,保证村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完成了第六届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积极开展国防教育,加强“双拥”和民兵预备役工作,2002年被评为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和全省“双拥”模范县。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加大了行政监察力度,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取得阶段性成效,在县直部门开展了5批次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整改和纠正行业作风问题1475个。切实加强了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审计和重大项目审计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社会保持安全稳定。全面开展“四五”普法活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2001年和2003年分别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责任区和优胜责任区称号。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集中开展了矿山、消防、水陆交通、危险化学品、建筑安装、公共聚集场所等重点环节和重要部位的安全专项整治,消除安全隐患,有效遏制了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坚持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分级负责归口办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等制度,集中处理了一批信访突出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
    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外事、侨务、接待、旅游、对台、统计、物价、档案、地震、气象、地方志、老龄、残疾人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良好成绩。
    刚刚过去的2005年,是十五时期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极其重要的一年。一年来,水电等主导产业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工业经济大幅增长;配套改革顺利推进;特别是全县人民团结拼搏,奋力抗灾自救,战胜了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保持了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全国魔芋种植经验交流会、全省名优茶和茶叶出口重点加工企业经验交流会、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现场会相继在竹溪召开,竹溪的知名度大大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改革和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呈现出政通人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团结向上的良好局面。全年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6.8%;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8 %,外贸出口增长26.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9%,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11.3%。全年粮食总产达到2.94亿斤,油料总产达到3927万斤,生猪出栏20万头。全年共引进内资7.27亿元,同比增长10%;实际利用境外资金61.5万美元。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我们取得的显著成绩,得益于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监督支持,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更得益于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在此,我代表县政府向所有参与、关心、支持竹溪发展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十五时期我们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农业抗灾能力差,农民收入增长慢;工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规模小;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保障水平低,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交通“瓶颈”制约仍很突出;改革和解放思想的任务还很艰巨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十一五”时期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来解决,从而促进竹溪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十一五”时期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竹溪的关键时期,是竹溪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集中投入期、投入产出收益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国家正在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等,都是竹溪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竹溪作为国家、省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县,将会得到更多更大的政策支持。在这个时期,以水电、矿产为主的特色资源开发,以茶叶、魔芋、中药材、烤烟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以交通、城镇、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将进入关键性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十五”形成的26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大多将在“十一五”期间发挥效益。同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将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面临的许多生产生活困难将得到有效解决。同时,中国已进入世贸组织后的过渡期,国家对中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将采取限制政策、对南水北调水源区环境保护提出更高要求,兄弟县竞相发展,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竞争的压力。我们要抓住和用好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立足特色资源,着力建设全省水电大县和茶叶大县;坚持走“一主三化”之路,加快实施产业兴县、工业强县、民营活县、生态立县战略;突出改革开放、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重点;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谐竹溪。
   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县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工业产值五项指标实现翻一番。农村经济总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四项指标确保稳定增长;产业结构实现转变(由“123”向“213”进而向“231”转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体目标是:全县生产总值26.4亿元,年递增14.9%;财政收入1.8亿元,年均递增1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50亿元;外贸出口250万美元,年均递增26.9%;工业产值28亿元,年均递增16.2%;农村经济总收入29亿元,年均递增10.5%;农民人平纯收入2500元,年均递增5.6%;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8500元,年均递增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亿元,年均递增10.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70.6%,森林植被覆盖率达到84.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0%左右。
    (一)加快实施产业兴县,不断壮大特色支柱产业
    加快建设全省水电大县和茶叶大县,进一步突出发展重点,聚集一切力量,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在水电产业的发展上,坚持走流域梯级开发之路,坚持电源建设与电网建设并举,统筹水电发、供、用协调发展。全力抓好汇湾河、泉河、瓦沧河、厚河、大河、竹溪河、县河七大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县内新增水电装机30万千瓦以上,水电总装机达到50万千瓦左右,年发电量达到18亿千瓦时,年发电收入6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亿元。在加快电源建设的同时,同步建设220kV输变电工程1个,新建和改造110kV输变电工程8个,35kV输变电工程6个,努力建成以220kV线路为主导,以110kV线路为骨干,以35kV及以下线路为基础的运行可靠、输送有力、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的输供电网体系。在茶叶产业的发展上,新建茶叶基地5万亩以上,全县茶叶产业基地总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基地总规模保持全省第一,形成规模效益;继续打造精品名牌,扩大有机茶生产,名优茶比重达到60 %。进一步整合龙王垭、梅子、银桥品牌资源,力争龙王垭品牌进入中国名茶行列,全力打造国家级茶叶知名品牌;努力拓展茶叶销售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推进茶叶的精深加工,提高产品质量,延长产业链条,努力提高附加值。到2010年,茶叶总产量达到800万斤,产业综合收入达到5亿元。坚持积极保护、有序开发矿产资源,基本思路是突出开发煤炭、板石资源,积极开发铅、锌、铁矿,逐步把矿产开发培植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加快实施工业强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必须把推进工业化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首要环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提高工业化水平。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依托资源,培植壮大优势主导工业;依托产业基地和龙头加工企业,培育特色工业;创优环境,承接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综合利用型、配套协作型工业,逐步形成主导工业、特色工业互为支撑的工业体系和产业格局。通过3—5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以汇湾河、泉河流域为主的水电工业,以茶叶、魔芋为主的绿色食品工业;以黄姜、中药材深度开发为主的医药化工工业;以板石、煤炭为主的矿产加工工业等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工业格局。鼓励企业争创省级和国家级知名品牌。
    大力培植骨干企业。把扶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作为工业化的突破口,优选50家以上有基础、有规模、有潜力、有市场、有效益的骨干企业,在政策、资金、项目扶持和领导力度上给予重点支持。对重点工业项目实行定一名县级领导、定一个服务单位、定一套发展目标的“三定”帮扶制度。力争“十一五”末,全县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达到14亿元,年均递增24.4%,税收达到1.2亿元以上。
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平台的集聚效应,引导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转移、企业向园区聚集,不断增强园区的规模和实力。“十一五”末,入园企业总数达到20家,产值达到5亿元,实现利税3000万元以上。
    (三)加快实施民营活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围绕打造秦巴山区经济发展软环境最优县目标,坚持不懈地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力争到2010年全县民营经济户达到12000户,民营经济销售额15亿元以上。建立适合竹溪实际的融资体系、廉洁高效的服务体系、多途径的培训体系,优化政策、服务、行政执法、社会治安、信用投资环境,放宽对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放开一切投资领域,贯彻国民待遇原则,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社会事业、垄断行业及其他法律法规未禁止的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在国有经济改革、改组、改制、改造中借势发展。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竞争政府投资项目。
    要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十一五”期间的重要任务。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全面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要积极培育边贸市场和城镇集贸市场,把竹溪建成有机绿茶产销集散地、魔芋生产加工集散地、周边地区中药材营销集散地和电力发输供集中区为目标,壮大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超市、物流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和流通组织形式,使竹溪产品有效快捷地进入国内外市场。
    要通过申报项目、招商引资、吸引民资等途径,启动旅游开发工作,积极申报十八里长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项目,着力开发楚长城遗址和偏头山森林公园及库区游乐等旅游景点,大力发展新型旅游业。
    (四)加快实施生态立县,注重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牢固树立生态立县观念,努力打造绿色品牌,建设秀美山川。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积极争取退耕还林指标,完成封山育林50万亩,进一步管护好天然林300万亩,全县森林总面积达到350万亩。特别要以305省道沿线和竹溪河上游为重点,大力实施封山、植树、造林、种竹等绿化工程,把305省道沿线建成山清水秀的绿色走廊,加强竹溪河的治理和保护,把竹溪河上游建成水源涵养地。认真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加大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的治理力度,确保生态、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促进十八里长峡、偏头山森林公园、鄂坪电站库区、龙王垭茶场等地的生态与旅游的良性互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五)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在重抓试点示范的基础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发展特色经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调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优质农产品比重,突出农副产品深加工,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大茶叶、魔芋、药材、畜牧、山野菜、烤烟、干果等骨干项目的建设力度,形成以水坪、县河、新洲、兵营、天宝、汇湾、鄂坪、龙王垭为主的茶叶种植区;以蒋家堰、龙坝、泉溪、兵营、天宝为主的魔芋种植区;以丰溪、向坝、泉溪、桃源、农林场为主的中药材、烤烟、干果种植区;以水坪、城关、中峰、龙坝为主的蔬菜种植区。到2010年,魔芋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实现综合收入3亿元以上;中药材基地规模达到10万亩,实现综合收入3亿元;蔬菜(山野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实现综合收入3亿元;以板栗、核桃为主的干鲜果基地规模达到5万亩,实现综合收入2亿元;烟叶面积达到4万亩,产值达到5000万元。大力发展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推行养殖示范小区模式,推广科学饲养方式,改良品种,提高出栏率, 实现畜牧业综合收入3亿元。大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每个骨干项目都有一个或几个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低产田改造力度,推进防洪工程和水源工程建设,抓好农村灌区配套,抓好病险水库的整险加固和小流域治理工作,全面提升农业防灾、抗灾和避灾能力,降低农业风险。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加强农村水源建设,切实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安全饮水问题。用扶贫开发统筹农村发展,加快推进重点村建设,切实做到规划落实、项目落实、资金落实、责任落实,培植一批产业示范村、特色致富村、生态文明村和迁移扶贫新村。切实做好移民安置服务工作和以汇湾、泉河两大流域为主的库区开发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逐步解决农民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推广普及农村沼气建设,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整治村容村貌,继续抓好“一建三改”。发展农村教育,加大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和就业指导力度,建立跟踪服务体系,强化服务和维权意识,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组织农村剩余劳力向非农转移,增加农民非农收入。确保每年打工人员保持在5万人,打工经济年收入达到3亿元以上。加大城乡规划管理力度,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到2010年底,全县城镇总人口达到15.9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6%。要以305省道沿线为重点,加快城关、县河、水坪、中峰、蒋家堰集镇建设步伐,构建五镇互动的百里城镇带,县河至关垭百里城镇带人口达到20万人,其中县城中心区人口达到10万人。围绕“省际边贸山水园林城”的定位,切实加强县城道路、供水、排水、园林、环卫、通信、供电等主要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加快推进社区建设,配套完善民营工业园区和10个住宅小区,加快人民公园、文化广场、青少年活动中心、停车场、公厕等设施建设。以重点镇、示范镇为支撑,以中心村为辐射点,抓好省级10个重点村建设,引导生态移民、库区移民、扶贫搬迁移民进入集镇,完善泉溪、丰溪、向坝等乡镇集镇建设,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流动和集聚。
    (六)创新体制和机制,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一是深化企业改革。坚持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方向不动摇,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引导企业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重点推进农特企业的改革。所有企业都必须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完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措施,切实解决税费改革后农村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对适宜经营的库、塘、山林、土地、矿山及集体兴建的产业化基地等实施租赁、承包、拍卖,使其发挥更好效益。三是深化财税改革。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认真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切实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四是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减少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和人员职数,努力提高行政效率。
    (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目建设步伐
    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和扩大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关键措施,不断创新招商引资的方式方法,完善招商引资的工作机制。工作措施上坚持六个不动摇,即:坚持围绕重点产业招商引资不动摇;坚持依托资源招商不动摇;坚持创新招商手段不动摇;坚持大力激活民间资本实施“回归工程”不动摇;坚持强化责任不动摇;坚持引资与引智并重不动摇。“十一五”期间,每年的招商引资额度力争达到6亿元以上,每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争10亿元以上。
    加强项目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县规划共实施水电类、交通类、城建类、农林水利类、社会发展类、工业矿产类项目164个,规划总投资达到87亿元,其中向上争取项目118个,包括申请国家扶持项目45个,申报省扶持项目68个,申请市扶持项目5个。这些项目在《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已作了详细规划,请各位代表认真审议。必须继续强化“抓发展主要是抓投入,抓投入主要是抓招商,抓招商主要是抓项目”的观念,积极谋划大项目,争跑大项目,实施大项目,通过项目的争取和实施,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要牢牢把握国家“十一五”政策走向,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使县域经济始终在中央和省、市政策指引下,扬长避短,谋得区域利益,加快经济发展。  
    (八)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构建和谐竹溪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发展民主政治,实施依法治县。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做好普法工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广辟就业渠道,扩大就业门路,力争每年新增就业2000人以上,加大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征缴力度,不断提高财政对住房公积金的配套比例。建立覆盖全县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网络。以城市低保、农村重灾户、五保户等特困群体为主要救助对象,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努力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普九”水平。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在3-5年内整体迁建县一中,切实解决城区教育滞后问题,力争2010年全县高中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50%以上。加快发展各种形式的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职能作用。实施人才战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大力推进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争取每年引进推广新技术3项以上,开发新产品5个以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尊重历史,着眼现实,抓好地方志修编工作。加强妇女儿童工作阵地建设,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平安竹溪”创建活动,努力维护社会政治大局稳定。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重视民兵预备役建设,切实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工作,深入开展“双拥”和军民共建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化各类文明创建活动。
    三、扎实做好开局之年的工作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今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生产总值15.2亿元,比上年增长15.2%;财政收入1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7200元,比上年增长2%;农村经济总收入19.5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元,比上年增长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比上年增长17.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物价涨幅控制在4%以内;新增就业岗位2000个。要完成2006年的目标任务,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要以新农村建设统揽“三农”工作全局,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目标,坚持规划先行,搞好1-3村的试点示范工作,有计划、有重点的推进。2006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要达到60万亩,总产量达到3亿斤,比2005年增长2%;油料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总产达到4000 万斤,比2005年增长1.9 %。
    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一是抓好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全年新建和改造茶叶基地1万亩,总面积达到16万亩,产量达到210万斤,其中名优茶120万斤以上,综合收入达到1.5亿元;魔芋种植面积6万亩,产量达到1.2亿斤,加工转化8000万斤,综合收入达到1.5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7万亩,产量达到8500万斤,收入达到9000万元;蔬菜种植面积11万亩,产量达到2.4亿斤,收入达到2亿元;烟叶种植面积1.8万亩, 产量达到490万斤,收入达到1900万元。二是扶优培强龙头企业。科玛协力公司、前进茶场等3家企业力争进入省级龙头企业行列,梅子垭茶场等5家企业进入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三是认真抓好畜牧养殖。切实抓好养殖小区建设,积极开展良种良法养殖,认真抓好疫病防控工作,全年生猪出栏21万头,牛出栏1万头,羊出栏3.5万只,鸡饲养量180万只,畜牧养殖收入达到2.45亿元。四是抓好劳动力培训转移, 全年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1万人次,外出务工人数达到5万人以上,实现“打工经济”收入3.5亿元。
围绕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抓好农村沼气、节水灌溉、防洪、农村道路建设等基础工作。全年新建10个生态家园示范村,2000个生态文明户;完成东干渠衬砌1500米,配套田间支渠10公里,田间U型渠3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积极争取退耕还林计划3万亩,完成封山育林5万亩。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和新型农村医疗体系建设,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监督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继续抓好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完成搬迁扶贫户500户、2000人。认真做好库区移民工作,切实解决好移民的生产、生活困难。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惠农政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二)加快工业发展,推进工业强县
    加快水电工业发展。加快水电项目建设,确保鄂坪电站、红岩一级、红岩二级等10座电站在6月底以前全部投产发电,力争当年新增装机达到20万千瓦以上,新增工业产值2亿元以上。电网建设全年计划投资1.2亿元,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在年内建成并投入运营,丰溪-白沙-城关110kV工程6月底前竣工并投入使用,城关-鄂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8月底前竣工并投入使用。同时,争取将泉河、竹溪河、万江河、大河、厚河、瓦沧河流域水电开发的外送线路工程项目列入省市计划并于年内开工,确保当年汇湾、泉河两大流域的电力外送。继续发展茶叶加工业,努力打造全国茶叶知名品牌。狠抓有机茶上档升级,提高茶叶的科技含量,力争2006年全县名优茶比重达到60%以上,当年实现工业产值9000万元以上。加大信息、资金、科技、信用担保等服务力度,重点培植、扶持一批骨干龙头企业,以龙头骨干企业带动相关工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加大工业园区建设的招商力度,力争新入园企业3-5家,园区工业产值达2亿元以上,实现税收200万元以上。深入推进企业改革,切实抓好自来水公司等最后一批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工作。
    (三)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实现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2006年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具体目标是:利用外资超同期,力争达到100万美元;引进内资6亿元;自营出口100万美元,力争120万美元。力争全年新增出口企业2家,具有出口业绩的企业达到6家以上,年出口创汇80万美元以上。首先要认真做好和大力激活与竹溪有关联的招商引资活动。广泛联络竹溪籍在外人士,向他们推介特色产品,宣传优惠政策,推介招商项目,促其回乡创业,抓好“回归工程”。广泛联络曾在竹溪生活工作过的上级领导、知名人士及海内外客商,用亲情、乡情、友情招商。其次要推进招商项目向“四为主”转变。以引进大企业为主、龙头企业为主、资源加工项目为主、产业链项目为主,精心组织参加好省市的各类招商活动。三是要完善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对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四是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新发展民营经济500户以上,民营经济销售额达到10亿元以上。继续坚持民主评议执法执收部门制度、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启动以政府命名并表彰的评选“优秀民营企业”活动。
    (四)切实加强项目工作,不断壮大经济发展后劲
     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完成襄关路二级路面改造24.67公里,动工改造兴界路94公里,白竹路田垭段11公里,三宽(三堰-竹山宽坪)路33公里,新建通村水泥路360公里。采取局部和分片增压的办法实施县城供水三期改造工程,完成竹溪河城关段防洪堤6期工程建设任务。重抓鄂陕大道双向延伸工程、县河镇集镇建设工程。地大环保皂素清洁生产新工艺项目要建成投产;减振器扩能、有机绿茶开发、兴科牧业二期工程和万吨饲料加工、魔芋系列食品和贡米开发、中药饮片开发等一批在建项目,要确保年度资金计划及时、足额到位,促进项目建设顺利推进。跟踪落实一批重点项目。重点跟踪落实省政府在汉专题研究支持竹溪经济发展所涉及的项目20个,资金1.8亿元的落实到位;有待进一步争取的项目7个,资金1.2亿元的跟踪汇报,真正把会上承诺的项目和资金全部落到实处。
    (五)做好财税金融工作,保障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认真做好财税工作。加大税收征管力度,严格依法治税,做到应收尽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先安排工资发放和社会保障支出,积极支持社会事业发展,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除法律和政策规定需增加的重点支出外,其他各项支出实行零增长。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构建县级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完善“乡财县管乡用”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将乡镇财政视同本级预算单位管理,减少财力分配层次。全面推行零基预算,公正、公平、公开分配财力。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规范单位账户和收费票据管理,严格做到收缴、罚缴和收支“三分离”。在县直单位全面推行部门预算改革。加强财政资金监管,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对专项资金特别是扶贫资金、人畜饮水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坚决做到专款专用。
    各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工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切实解决民营企业的资金困难。进一步加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企业、信用乡镇和信用县建设,坚决打击逃废债行为。要在巩固信用乡镇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以“信用企业”建设为重点,从企业信用意识、制度建设入手,切实提高企业信用等级,促进银企良性互动,实现企业、银行“共兴双赢”。
   (六)不断强化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竹溪
    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道德法制和诚实守信教育,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引导有关部门继续争创市级、省级文明单位。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加强与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的联系,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加强“平安竹溪”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建设“平安竹溪”为目标,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类犯罪行为,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高度重视和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进一步完善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努力开发就业岗位,多渠道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全面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完善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高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严格落实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环境保护三项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确保项目建设用地和土地动态平衡,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防治,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要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从早部署黄姜皂素企业的达标排放工作,为明年7月1日前要么达标排放,要么关停做充分的准备。
    全面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确保科技投入逐年有所增长。进一步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巩固提高“普九”水平。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加快一中建设步伐,全面提高全县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文体事业体制改革,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健全卫生服务和医疗保健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一步做好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确保全县无重大传染病流行。发展中医药事业,积极创建全国中医工作先进县,支持中医院创建省级二级甲等示范中医院。进一步做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不断扩大全县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加大行政监察、物价、审计、统计等经济监管力度,加强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建设,统筹做好妇女、儿童、外事、民族、宗教、气象、人防、档案、史志、保密等各项工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大力推进法制型、学习型、务实型、创新型、阳光型政府建设,努力提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本领。着力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坚持依法行政,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上下功夫。进一步精简会议、文件,减少应酬性事务,集中精力谋发展、抓发展。进一步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抓落实的各项制度,不断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加强政风建设,继续加大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力度,加强公务员队伍管理,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大查办案件力度,全面落实源头治腐各项工作措施,树立人民政府勤政、务实、廉洁、高效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本次大会绘制了“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也确立了“十一五”时期开局之年的各项工作任务。新的目标催人奋进,新的事业任重道远。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振奋精神,团结拼搏,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全面实现“十一五”宏伟目标和做好开局之年的工作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