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索引号
741792287-2008-00001
主题分类
其他
发文日期
2008年01月31日 00:00:00
发布机构
县政府办
文号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08年1月16日在竹溪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县 长 易先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竹溪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7年工作回顾

  2007年,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竹溪顺应新形势、经受新考验、再创新辉煌的重要一年。一年来,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机遇,克难攻坚,全县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县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主要预期目标全面超额完成。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7.5亿元,同比增长15.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5亿元,继续保持较大规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7亿元,同比增长21.2%;财政收入完成1.2亿元,同比增长20.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252万元,同比增长17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950元,同比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2404元,同比增长14.3%。与此同时,全县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竹溪先后荣获全国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和全省双拥模范县、质量工作先进单位、低保工作先进单位、水利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工业经济实现新跨越。围绕优势资源,加快推进水电开发、绿色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矿产建材四大工业体系建设,全县工业经济规模、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1亿元,同比增长27.3%;实现工业增加值6.5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32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亿元,同比增长80.6%。水电开发加快推进。大峡、桃花山、桃源寺等8 座电站实现投产,泗水关、高子河二级、太和等7 座电站具备发电条件,红岩一、二级等6座省批电站通过技术复查评审,周家垸、冯家湾电站扩容调概和岔河一级、官庙等一批电站相继获得核准立项;220千伏输变电站工程正式投入运行。全年水电产业新增装机3 万千瓦,总装机达到23万千瓦,发电5亿度,实现发电收入1.57亿元,实现税收2700万元。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势头强劲。龙王垭茶叶、科玛协力、顺溪、高山食品等一批加工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达到4亿元,增加值1亿元。制定了全省第一个茶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系列标准,在武汉成功举办了“龙峰”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新闻发布会,扩大了竹溪茶叶的知名度;建成有机乌龙茶生产线并投入批量生产,填补了省内有机乌龙茶规模化开发的空白,被认定为全省重大科技成果;投资2200万元的茶食品加工项目已动工建设,银松万吨果汁加工项目竣工投产,“灵山源”魔芋酒加工基地已建成投产,竹溪成为“全国魔芋原料加工基地重点县”。医药化工业规范有序发展。以华弛、云浩为龙头的医药化工业已形成了年产值3亿元以上的生产能力,云浩药业公司顺利通过国家药品生产企业GMP认证,新建300吨皂素水解物联产2000吨乙醇加工项目正在争取立项。矿产、建材加工业快速发展。投资2.32亿元的百万吨水泥建设项目已动工兴建;规范煤炭资源开发秩序,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单井扩能,全县17家合法煤矿整合为12家,煤炭年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以上;非煤矿山开发进一步规范,效益更加明显,以北京耐特、丰源石材为主的板石生产企业达到14家,年生产能力200万平方米。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服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土地征用工作正式启动。全年新开工和新入园企业5家,入园企业总数已达到15 家,完成工业产值3亿元,实现税收278万元。

  (二)新农村建设实现新突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全县粮食和油料总产量分别达到3.1亿斤和4274万斤,同比增长6.8%和3.3%;生猪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50.3万头和25.9万头,同比增长26.7%和26.9%,畜牧业总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16.6%;农村经济总收入22.5亿元,同比增长13.7%。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和质量稳步提高。农业经济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同比下降5.9个百分点。特色板块产业基地面积达到40万亩,特色经济总收入达到13亿元,农民人均从中增收450元。市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1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完成农村沼气1900户、整险加固水库2座、维修山塘80口、新修和维修河堤41公里,新修通村水泥路406公里,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19个,新增耕地4880亩。农机化发展有新的突破,机械化收割等机耕作业得到逐步推广。扶贫开发扎实推进。重点贫困村60%以上的扶贫项目已启动实施,完成扶贫搬迁490户,审批发放到户小额贴息贷款1313万元,贴息资金79.4万元,完成农民培训15710人,转移就业14730人,争取国烟扶贫资金近2000万元,全县“两类”人口由9.5万人减少到8.9万人,贫困人口人均增收200元。百里长廊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制定了百里长廊建设总体规划。积极开展村庄卫生整治,完成绿化植树105万棵,统一住房外观改造1225户,建成26个候车亭、29个招呼站,全年完成投资1500万元。金铜岭、前进、黄土岭等市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扎实推进,带动全县掀起了新农村建设高潮。

  (三)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项目争取力度不断加大,全年上报项目142个,规划总投资4.6亿元,实际争取到位资金2.1亿元。双低改造、农业综合开发、垃圾处理场、龙王垭隧道、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万江河大鲵保护区等项目申报工作进展顺利。全年实施重点项目65个,投资7759万元的县城污水处理厂已开工建设,投资3296万元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库区小流域治理项目已启动实施;周家垸、冯家湾等一批水电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交通建设完成投资1.5亿元,全面完成白竹路田垭至水坪段、兴界路部分路段改造等建设任务;环城路维修工程、城关防洪堤六期主体工程、园区东西干道及配套设施建设等项目春节前可全面竣工;节水增效示范县工程、天然林保护、沼气建设等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建设项目全面实施。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引进内资6亿元,利用外资102万美元。实施“回归工程”,推介项目40多个,在房地产开发、矿产开发、商贸物流等方面协议投资2.5亿元。进一步规范执法执收行为,落实发展民营经济优惠政策,创新服务方式,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四)各项改革开创新局面。着眼打基础、管长远,加快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企业改革进展顺利,46家改制企业,已有33家基本完成改制工作,13家正在加快进行资产变现、职工安置等后续工作。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初步建立了“以钱养事”新机制,乡镇综合配套改革顺利通过省政府考核验收。林权制度改革完成试点工作,已全面启动。人事编制管理进一步规范。认真落实公务员法,严把公务员队伍“入口”关,清理人员编制,规范借调借用人员管理办法,财政供养系数得到有效控制。财政改革进一步深化。完善财政预算分配制度,加大了对干部职工基本工资、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公用经费、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和政法等重点支出的投入力度,公共财政保障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理顺了县乡财政管理体制;规范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全面开展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工作,摸清了资产存量,建立了资产动态监管体系。强化城镇规划和建筑市场管理,明确了规划控制主体、城区房屋开发条件、成品房屋改造装饰的相关技术规范和许可条件,为城镇化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科教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全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26项,完成投资4600万元。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普九”水平进一步提高,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标准;学校布局更趋合理,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一中迁建主体工程基本完工,青少年活动中心暨县直机关幼儿园全面竣工;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县一中高考综合排名首次跃居全市第三。广播电视演播大厅正式投入使用,卫星转星调整工作顺利完成;有效开展山二黄剧种保护抢救工作,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鄂渝陕三省毗邻11县区篮球赛取得圆满成功;启动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楚长城遗址、偏头山森林公园两个景区被列入国家2A级旅游区。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乡镇卫生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实现管办分离,参合农民达到23.8万人,参合率达到88.4%。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性别比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认真落实节能减排措施,按期关闭9家排污不达标的黄姜加工企业,环境状况明显好转;严格土地管理,加强土地整理,耕地总量保持占补平衡。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已初步建立,全县5万余名困难群众享受到城乡低保等各类社会救助;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15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96人,完成各类社会保险扩面新增13264人,征收社会保险费4270万元,实现了社会保险金应发尽发;全年开发建设住房9万平方米,住房公积金净增1695万元,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认真落实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维护移民合法权益,解决了一批移民实际困难。社会秩序保持稳定,全面开展平安创建工作,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和基层人民调解工作扎实有效,安全生产监管进一步加强,开展了文明卫生县城创建工作,城区卫生状况明显好转。

  (六)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县政府坚持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重大决策征求党外人士、人民团体意见。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61件,办理政协委员提案139件,办复率100%, 满意率达95%。全面实施依法行政目标管理,落实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积极推行执法依据公开、执法行为评议考核和行政问责制度,全年共受理行政复议案件15件,结案率100%。突出财政预算、社会保障等重点,加大了审计监督力度,审计监督水平不断提高。“五五”普法全面实施,公民的民主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去年,县政府向全县人民郑重承诺,着力办好十件实事。一年来,县政府克服种种困难,如期完成了十件实事,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全部或超额完成了通村路、扶贫搬迁、安全饮水、农村劳动力培训和龙坝小流域治理工作任务;实现了城区自来水管网改造、蒋家堰镇田间U型支渠、5个乡镇卫生院和城区3处公厕建设目标; 615名农村分散供养孤儿纳入孤儿救助或特困救助;幸福路一期工程、竹溪河水库东干渠衬砌工程建设将于春节前竣工;实训基地完成了房屋改造,厨师培训学校已进入基地开展培训活动。

  在全县经济和社会建设中,国防、民兵预备役、武警消防、优抚安置、外事侨务、民族宗教、粮食、档案、邮政、电信、气象、水文、老龄、残联、地方志、机关事务管理、驻外机构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上述成绩的取得,标志着我县发展实力进一步增强,是全县人民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不懈奋斗的结果,是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监督、支持和帮助的结果,每项成绩都凝聚着全县干部群众的辛劳和智慧。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驻溪武警官兵、公安干警以及所有参与、关心、支持竹溪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是: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的程度与科学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部分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重大生产性项目不多,骨干龙头企业的支撑作用还不十分明显;农业发展的基础仍然十分薄弱,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财政收支矛盾仍很突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8年发展目标和任务

  各位代表,2008年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起步年、实施“十一五”规划的中间年,我们正面临着各种难得的发展机遇。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政策环境,主体功能区总体规划将有利于我们争取生态补偿政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继续实施和襄天高速公路的正式启动将为我们增强发展的动力,中央致力于促进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将为我们不断改善民生创造条件。同时,随着百万吨水泥厂、潘口电站等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启动建设,我县自身的经济实力将进一步增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我们要不断增强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不断开创新局面、创造新业绩。

  2008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定不移解放思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全省水电大县、茶叶大县”的目标,加快推进“一主三化”进程,大力实施产业富县、工业强县、开放活县、科教兴县、生态立县战略,扩大经济规模,切实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8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县生产总值20.5亿元,同比增长17.1%;财政收入1.35亿元,同比增长12.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800万元,同比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引进内资6亿元,利用外资100万美元,外贸出口50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05元,同比增长12.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100元,同比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亿元,同比增长14.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力争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今年着重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培植产业集群,增强工业经济整体实力

  坚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为抓手,培育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力争全年实现工业产值22亿元,同比增长9.5%,工业增加值7.4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6家,实现工业产值9亿元。

  强力推进水电产业建设。扎实抓好电站工程建设。组织白沙、象鼻子、长峡、五道河、朝阳、罗汉岩等一批电站开工建设,力争2008年新开工电站装机10万千瓦。积极协调处理宏林公司遗留问题,争取完成鄂坪电站后续工程建设,实现第三台机组投产发电。协调服务周家垸、冯家湾、岔河一级、官庙电站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力争年底前全部投产发电,实现2008年新增装机10万千瓦。推动红岩一级、红岩二级、大峡、龙滩等一批已投产电站尽快完善后期工程建设并组织竣工验收。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努力提高电站运行效益。着力推进电网建设,完成城关至冯家湾、城关至鄂坪、城关至周家垸三条输电线路工程建设,争取南部山区电网项目早日规划立项建设。继续做好上省网电价报批工作。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龙王垭、梅子贡两大茶叶企业为依托,加大市场开发、品牌培育力度。以现有成熟茶园为基础,整合茶叶基地资源,合理布局加工企业,引进资金改善茶叶加工装备,培训专业技术人员,提高茶叶加工能力和水平。积极开发茶食品、茶饮料等茶叶系列精深加工,力争茶食品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加大茶叶品牌宣传力度,努力提高竹溪茶叶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继续抓好魔芋食品系列产品的生产,推进魔芋胶等系列产品开发。发展壮大医药化工业,依托云浩、华驰、创艺等骨干企业,积极开发中药饮片、双烯、奥氏氧化物及其下游产品。进一步做好山野菜、土豆、核桃、竹笋等地方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推动顺溪豆制品、高山食品、银松等企业实现更大发展。

  有序推进矿产建材业。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勘探与规划,做好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的筛选、论证和申报等前期工作,走资源整合、规模化开发的路子。整合丰溪、泉溪两镇煤矿,搞好单井扩能,积极向上争取瓦房沟煤矿项目。加强非煤矿山的有序开发、科学管理和环境保护,认真做好钒、钼、铅、锌等稀有金属矿的储量勘探、环境评价、项目申报和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培育北京耐特、丰源石材、创立公司等3-4家板石开发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实现板石资源的集约化、规模化开发。建立科学合理的矿权价款形成机制,科学研究制定方案,形成资源补偿、有价开采、监管有力、环境保护良好的开采机制。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抓好园区发展规划,以培育农特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为重点,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工业园区。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启动金铜岭工业园区土地治理项目,整理工业用地1000亩。努力缓解企业融资困难,促进各类金融机构对园区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加强土地管理,规范企业用地行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培植产业集群,重点发展茶叶、魔芋、豆制品、果汁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和经济效益。力争实现园区工业产值4亿元,税收400万元以上,新入园企业4家,固定资产总额净增1亿元。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企业改革进程,做好27家正在改制企业的刹尾工作,依法推进10家特困(三无)企业改制工作。坚持“一企一策”,重点解决好企业资产清理、资产处置、职工安置、职工生活困难救助等核心问题。正确引导已改制到位的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实施重点骨干企业成长工程。选择一批成长性好、市场占有率高、技术含量高的工业企业作为信贷投放、科技投入、项目扶持的重点,使其在发展速度、经济效益、技改投入等方面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0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家,过5000万元的达到5家。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提供技术服务。引导中小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按照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原则,积极支持发展各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重点推动创业辅导、信用担保、公共信息、技术创新等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县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和各经济主管部门副科级以上干部跟踪服务重点企业制度。

  (二)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产业发展,以百里长廊建设为龙头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力争全年实现农业产值12.5亿元,同比增长8.7%,农业增加值7.1亿元,同比增长20.3%。

  加快推进百里长廊建设。完成百里长廊控制性规划并组织实施。加快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抓好中峰镇贡米基地、城关镇后坝蔬菜基地和水坪镇黄龙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前进茶叶生态示范基地等产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305省道和长(旺)龙(坝)路临街面的村庄整治工作。继续搞好水坪镇前进村、金铜岭村和蒋家堰镇小坝子村村庄整治工作,逐步推进重点片区建设。进一步抓好道路、集镇、村庄、庭院、河滩造林绿化工作,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百里长廊新农村。深入推进全县首批启动的16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及市级试点村建设,使其尽快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样板,以点带面,加快发展。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全年新发展茶园1万亩,魔芋种植达到7万亩,药材种植达到9万亩,蔬菜种植达到10万亩(新增设施蔬菜500亩),发展烟叶2.2万亩。进一步完善全县茶叶产业管理办法,以创新机制为突破口,推动经营权有序流转,促进茶园向种茶能手、大户、企业集中,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合作共赢的利益协调机制,不断加大投入,提高全县茶园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以示范片为抓手,以种植龙头户为依托,以专业村建设为重点,推进魔芋板块基地建设。扩大药材基地规模,培育骨干优势品种,全面提高药材生产效益。完善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激励机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加强烟叶生产各环节管理,实施烟、水、电、路配套建设,千方百计提高烟农效益;切实抓好粮油生产。力争全年粮食播种面积61万亩,总产量4.5亿斤以上,油料播种面积20万亩,总产量4460万斤以上,重点推广高产良种应用、测土配方施肥、轻型简化栽培等农业技术,加快农机化进程,加大农机推广力度,完成机耕机整6万亩、机械收割3万亩。全面落实粮食直补、水稻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确保粮油稳定增产增收;大力发展养殖业,积极争创畜牧养殖大县。重点支持益盛园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和新科牧业二期扩建工程,积极发展养殖小区,推进规模经营,加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力度,促进畜牧业快速发展,力争全年生猪饲养量达到70万头,出栏45万头;深入推进扶贫开发。重点解决6500名贫困人口、5500名低收入人口的脱贫问题。巩固已有基础,全面启动16个省定重点贫困村建设,着力提高贫困村建设水平。继续实施扶贫搬迁。努力扩大扶贫到户贴息贷款规模,为更多的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创造条件;加强农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灌区渠系配套工程建设,搞好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启动3座小㈠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完成1座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维修河堤40公里,维修山塘50口。实施中峰青草坪灌区建设工程,完成干渠衬砌5公里,支渠衬砌10公里。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土保持项目,重点实施竹溪河流域治理工程,完成100平方公里流域治理任务。加大低产田改造力度,全面提升农业防灾、抗灾和避灾能力,降低农业风险。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进一步强化服务体系建设,抓好信息引导、中介咨询、培训转移、维权服务等重点工作。继续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一批农民技术员和农村经营能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多渠道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稳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医疗救助,在农民工集中、风险程度较高的行业推行工伤保险。加强劳务信息网络建设,抓好劳务供需衔接,提高组织化输出水平,力争全年外出务工人员达到5万人左右,实现劳务经济总收入4亿元以上。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5亿元。积极推进“路运站一体化”的交通建设,新建二级货运站、五级客运站各1个,候车亭15个,招呼站20个。加快推进兴界路、天菜路改造和通村水泥路建设。启动潘口水电站库区淹没公路县河至兵营段复建、桥梁基础工程。争取开工建设龙王垭隧道和羊圈垭子隧道,积极争取丰马路项目。完成白竹路和兴界路部分桥梁、十巫路和兴界路安保、305省道维修等建设任务。做好襄天高速公路前期服务工作。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和乡镇集中供水改扩建工程。加大农村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大力推进农村电气化和以电代燃料工程。继续推进农村沼气建设,积极申报兴科、益盛园大型国债沼气项目,力争完成“一池三改”2500户,推广节柴灶1.5万户。

  稳步推进农村改革。积极推进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重点对小型水利设施按照转让、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明晰产权,完善经营管理体制。依法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在稳定家庭土地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承包入股、承包土地出租、联户经营、农民与企业合作经营等形式,实行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促进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提高农民土地经营收益。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力争在2008年基本完成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建立规范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继续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 认真做好乡村债权债务清理、锁定、化解工作,坚持村务公开,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强化农村公益事业管理,全面落实“以钱养事”新机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培育消费热点,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按照生产与消费结合、城区与乡镇一体、政策鼓励与环境引导并举的思路,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结构和布局,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在全县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规范发展房地产业。全年商品房总量控制在12万平方米以内,启动建设2—3个布局合理、环境优雅、功能配套、物业管理规范的宜居小区。推进建筑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支持民营建筑企业发展,鼓励有能力的建筑企业和勘察设计企业拓宽服务领域,形成特色。规范房地产营销秩序,促进合法交易,力争实现建安产值3.5亿元,税收1000万元以上。

  积极发展旅游业。启动全县旅游开发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以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楚长城遗址和偏头山森林公园为重点,启动景区的旅游开发总体策划和修建性规划。加大旅游营销策划和宣传推介力度,包装一批吸引力强的旅游开发项目,适时推介,招商开发,培育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推进民俗村、休闲茶楼建设,提升我县旅游产品品位和形象。加快旅游景点、景区的道路、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和水平,逐步完善旅游功能。

  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加快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建设农村小超市、农资放心店100个。积极争取省市对农贸市场等流通体系建设项目的资金扶持,在城区新建标准化的生猪定点屠宰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丰富城乡市场物资供应。发展信息、法律、咨询、经纪、评估、拍卖、会计事务等中介服务业,鼓励和支持组建中介服务机构并按市场化要求规范运行。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四)扩大投资规模,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坚持以项目建设为着力点,一手抓项目争取,一手抓招商引资,大力吸引政策性资金和社会性资金,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培植新的增长点。

  努力争取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全年拟向上争取项目180个,力争到位项目扶持资金2.5亿元。向上争取扶持的重点项目主要是:农业综合开发、南水北调小流域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万江河大鲵资源自然保护区、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业用地整理与开发、300吨皂素联产2000吨乙醇、通村水泥路、垃圾处理厂、中医院建设等项目。争取国家省市核准的重点项目主要是:白沙电站、岔河二级电站、杨寺庙电站、象鼻子电站,一中迁建、工业园区二期工程等项目。组织实施的重点项目是:污水处理厂、双低改造、南水北调15条小流域治理、百万吨新型干法水泥厂、龙王垭隧道、管道天然气、潘口电站基础设施复建等项目。

  扎实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立足资源优势,突出水电开发、农产品加工、矿产建材、医药化工、房地产开发和旅游等重点领域,瞄准产业发展成熟、资金技术密集、梯度转移意图明显的珠三角、长三角等重点地区,包装招商项目,开展招商活动。大力整合招商力量,合理配置招商资源,改进和完善小分队招商办法,探索实施绩效管理办法,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全民招商与专业招商相配套、政府招商与企业招商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衔接、引商安商与引资引智相融合的招商引资工作新格局。不断完善招商项目决策、项目推进、协调服务、督办落实和考核激励等工作机制,确保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切实加强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坚持县域经济民营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注重创新,进一步完善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进行监管、考核和责任追究的机制和办法,努力营造更加优越的发展环境。真心善待市场主体,平等对待竞争各方,培育和爱护企业家,形成鼓励公平竞争、倡导勤奋创业的人文环境;加强市场监管,保护合法经营,打击非法经营,保护名优品牌,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推进信用环境建设,加强信用建设成果运用,形成诚信守约的信用环境;严格依法办事,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公正执法与优质服务相结合,形成公正廉洁的执法环境;切实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形成公开高效的办事环境。

  (五)科学理财融资,提高财政金融服务水平

  坚持依法治税,科学理财,强化融资,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和资金支持。

  坚持依法治税,努力增加财政收入。依法加强税收征管,清理规范支持产业和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做到应收尽收。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产业发展,培植经济发展后劲。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各种基金收入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全部纳入预算或财政专户管理,严厉禁止各种乱收费。及时分解落实收入目标,强化责任,确保收入及时、足额、均衡入库。加大税法宣传力度,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形成依法征管的良好局面。

  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推进财政管理机制创新。依法编制财政预算,科学配置财力资源,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切实把涉及民生、关系政权运转和法定保障等重点支出放在财政支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使全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继续深化“乡财县管”财政体制改革,加大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规范乡镇财政收支行为,建立起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切实提高乡镇财政保障能力。继续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基本支出管理,推进基本支出预算绩效评价制度建设。完善财政监督机制,加大专项检查工作力度,规范财政资金管理,促进依法理财。加快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切实做好金融工作。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不断改进金融服务。建立政府、银行、企业协调联动机制,政府积极向银行推荐有市场、有效益的项目,协调银行落实贷款承诺,加大信用担保资金投入,增强担保实力,创新担保合作方式,增加信贷规模,实现银企共赢。金融部门积极调整信贷结构,用足用活政策,改善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投放,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工程给予信贷支持。企业加强诚信建设,积极落实贷款抵押或反担保措施,信守贷款承诺,用好信贷资金,充分发挥资金效率。继续巩固全省“最佳信用县”创建成果,建立健全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进一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加强金融监管,化解金融风险,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

  (六)致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带领干部群众共建和谐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推进生态建设,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水源区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强化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重视污染治理,做好县城水源区和竹溪河水污染防治工作,继续实施安全饮水工程,着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认真落实节能减排措施,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认真贯彻环境准入和产业淘汰制度,关闭小水泥厂,加快黄姜企业技改和转产,确保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实现。严格土地管理,规范土地储备和出让行为,切实保护耕地,认真组织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工作,新增耕地3000亩,保证全县37.2万亩基本农田不减少。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及时修订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建立50个重点群防群测监测点,增强应急能力。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提高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积极落实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及优惠政策,认真开展“两清一治”工作,积极争创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

  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继续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普九”水平,落实“两免一补”政策,采取有效办法解决好移民子女、“留守孩子”和残疾儿童入学就读问题。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实施好中学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明德工程等项目,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加快一中迁建步伐,确保秋季顺利实现搬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中心和实训基地建设,逐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提高中职毕业生升学率和一次性就业成功率,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5000人。

  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巩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成果,逐步完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坚决控制艾滋病疫情的扩散蔓延,有效预防、控制和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体制,探索合作医疗基金征收长效机制,强化基金监管,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参合农民受益率。高度重视妇幼保健工作,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强化卫生监督执法,提高卫生综合执法水平,维护正常的医疗市场秩序。

  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良性互动,多渠道、多形式地增加就业岗位。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增加就业总量,帮助困难群众实现就业再就业。加大社会保险工作力度,巩固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低保为主要内容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全年社会保险实现新增扩面7000人,完成社会保险费4180万元的征缴任务。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推动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劳动监察工作,依法规范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强化工资支付监管,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及时处理劳动纠纷,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快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做好农村低保、五保供养、救灾救济工作,完善各类专项救助,形成社会救助合力,发挥综合救助效益,切实解决弱势群体生活困难。

  加强城镇建设和管理。进一步配套市政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城镇功能,突出做好东门街、高桥头等老化失修区段的维修改造工作,推进“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重点抓好12个示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镇园林绿化建设,提高绿化覆盖率,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建立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启动经济适用房建设,逐步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问题。逐步加大财政投入,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切实加强城镇管理,集中对城区环境卫生、规划管理、市场环境和交通秩序进行专项整治,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长效机制,努力争创全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积极申报创建文明卫生城市。

  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书屋工程,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经常性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不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挖掘、整理和利用以“山二黄”为代表的竹溪特色文化。积极促进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与结合,培育特色文化品牌和新的文化产业,扩大竹溪资源、产业、环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壮大地域文化软实力。努力繁荣文艺创作,强化文化市场监管,为群众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继续开展文明创建工作,提高全民文明素质。

  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加大综治维稳力度,深化“平安竹溪”创建活动,努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预防和减少各类案件和事故的发生,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强和改进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积极预防、排查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进一步抓好安全生产和防震减灾工作,推进科技兴安,严防重特大事故的发生。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加强价费监管工作,强化对政府定价的商品和服务的成本监审、监管,严厉打击价格违法行为,尽力保持全县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快推进社区建设,全面启动城关四个社区建设,发挥社区在社会治安、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务管理中的功能,切实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参与度。切实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推进基层干部能力建设和新一轮村级办公活动场所建设,有序推进村级主职干部养老保险,做好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维护稳定、构建和谐、促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落实城镇退役士兵安置政策,全面实现退役士兵自谋职业安置。巩固“全省双拥模范县”成果,积极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县”。

  积极稳妥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和移民机构建设,充实移民工作队伍,切实做好潘口水电站竹溪库区移民安置工作,科学制定好移民安置实施方案,正式启动第一期移民搬迁工作,同步推进安置区、新集镇和专业项目复建工程建设。继续抓好县内已建和在建电站移民安置工作,认真落实移民后扶政策,解决移民实际困难,确保移民“迁得出、稳得住、能发展”。

  (七)强化自身建设,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不断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工作能力,改进工作作风,努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全面落实《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进一步完善政府工作规则,规范政府行为,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政府权力、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认真执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做好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公开政务,建设透明政府。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把与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事项、容易产生腐败的环节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重点,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不断提高政府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凡是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使政府的各项工作得民心、顺民意,赢得广大群众的理解与支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狠抓落实,建设效能政府。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坚持把加快发展的着力点放在真抓实干上,鼓实劲不务虚功,求实效不图虚名,开拓进取不自满,脚踏实地不浮躁,埋头苦干不张扬,真心实意的为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切实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努力使工作作风明显改进,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办事效率明显提高。科学确定政府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估的内容和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规范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做到责任明确、目标具体、督办及时、考核准确,严格兑现奖惩,保证政令畅通,确保各项决策和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从严治政,建设清廉政府。始终把廉政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工程招投标、土地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的监管机制,加大源头治腐力度。强化审计职能,加大对涉农惠农资金、社会保障资金、重点工程建设资金等重点项目的审计,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范资金使用,规范权力运行。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落实“一岗双责”,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真正做到勤政、为民、务实、清廉。

  各位代表,今年,县政府将继续着眼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承诺办好十件实事。(1)启动竹溪河水库水源区污染治理项目;(2)完成公园广场主体工程建设;(3)建设廉租房6000平方米,解决城区100户特困居民住房问题;(4)完成环城路改造任务;(5)推进城区供水改造,实施3000户户表改造;(6)新增就业岗位3200个;(7)解决1.8万人4500户农民和10所学校的安全饮水问题;(8)完成400户、1600人扶贫搬迁任务;(9)完成通村水泥路180公里;(10)完成715个2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

  各位代表,艰苦奋斗成就伟业,共建和谐增进福祉。让我们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振奋精神、齐心协力、奋发进取、创新图强,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开放文明富裕和谐的新竹溪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