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公布“百强乡土人才”选树结果,我县石板河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漆艺师张晓莲榜上有名。
此次乡土人才推介活动,以“育好用好乡土人才 合力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遴选了200名具备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乡土人才,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有关要求的“助推剂”,推动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育好用好乡土人才,鼓励更多乡土人才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绚烂篇章!
个人简介
她获得“全国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荣誉称号、“全国乡村工匠”荣誉称号、“全国乡村文化旅游能人”荣誉称号、“湖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湖北省就业创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湖北省女性科技创新人才”荣誉称号、“十堰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十堰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十堰市农业特色产业领军人才”荣誉称号。
张晓莲是竹溪县“金漆世家”第四代传承人。
2000年我县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张晓莲的父亲张昌喜背着干粮在海拔2300米的营盘山中寻找大木漆籽,选育出优质高产的本土大木漆品种,历经三年栽植了近万棵漆树,但是由于漆树生长周期长,短期内没有产出,仅靠张晓莲在外打工的收入无法维持生漆抚育林的支出,父亲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迫于家庭压力,2004年张晓莲辞职返乡,与家人共同寻找新的产业发展方向。
在经过认真的市场调研后,张晓莲向泉溪镇人民政府提交了一份《关于发展林下魔芋的可行性报告》,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并推荐她加入了竹溪县魔芋协会。
2008年张晓莲建设了30亩地的魔芋良种扩繁基地,把传统的种植方法和科学的种植技术相结合,当年秋收张晓莲种植的魔芋亩产高过周边农户30%。
2010年张晓莲将魔芋良种扩繁基地扩展到50亩,以后逐年向漆树林延伸。张晓莲不仅经常在县魔芋办学习种植技术,还主动联系湖北省农科院的吴金平博士到基地指导培训,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签订了产、学、研协议。漆树林下种植魔芋的同时也对树苗进行了除草、施肥管理。这在当地是一大创新,村民们纷纷前来围观,看到张晓莲确实种魔芋赚到了钱,很多农户都自发参与到魔芋产业发展中来。
随着分散的魔芋种植户对技术指导、市场营销的需求不断增加,单家独户的种植销售已经不适合产业发展的需要。2012年,张晓莲牵头组建了“竹溪县泉溪益群魔芋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得到了广大魔芋种植户的拥护,入户社员81户,注册资金58.3万元,主要从事漆树种植、魔芋种植与销售,并为本社社员提供生产资料购买和生产技术指导及市场信息服务。
张晓莲在魔芋种植生产中发现,牛羊粪便是促进魔芋生长最好的有机肥料,而魔芋茎秆又是牛羊越冬的保健饲料。2013年竹溪县泉溪益群魔芋专业合作社拓展了牛羊养殖,在生漆林下培育魔芋种,在缓坡地种植商品魔芋,杂灌林地用于养羊、养牛。通过种养结合的规划布局,初步实现了生态立体、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
竹溪县泉溪益群魔芋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竹溪县高海拔、山林面积大的优势,在人工种植的经济林下以魔芋根状茎、小球茎培育健康种芋,产品远销至湖南、陕西、四川及十堰周边的各个县市。通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已初具规模。流转耕地、二荒地963亩,林地1726亩,发展林下健康魔芋种繁育基地350亩,养殖郧巴黄牛100余头,带动周边110余户农户发展产业,先后被评为县、市、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
张晓莲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累计申报了多项关于魔芋良种培育,生漆采割工具改进,郧巴黄牛选育等方面的技术专利,并推广应用了多项生产技术,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得到了广大群众及各级政府的认可。
2017年我县建设了“生漆博物馆”“大漆产业园”,父亲张昌喜被申报为漆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晓莲当选为泉溪镇企业联合支部党支部书记,逐步实现着返乡创业的初心。2018年张晓莲在竹溪县生漆博物馆开办漆艺工作室。2019年规划建设生漆育苗基地50亩,繁育大木漆籽播苗50万株,插根苗10万株,满足6500亩生漆林建设的苗木需求。与湖北省农科院及西安生漆研究所合作试验漆魔套种,漆药套种等多种种植模式,实现长短效益结合,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
2020年初,新冠疫情导致劳动力外出务工受阻,看到家乡良好的生态环境及竹溪县石板河3A级景区缺乏经营主体,张晓莲决定通过农、旅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开办以来授徒榫卯木工及漆艺师11人,签约8户农户把闲置的房屋改建成民宿,与32户农户签订农产品供给协议,带动19户农户在游客服务中心就业。
张晓莲的目标是:山上有牛羊,漆树林下有魔芋,室内有漆艺传承人,天晴下雨有活干,男女老少能参与,通过基地、工坊、合作社的团队融合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世间再无贫困,百姓安居乐业,用勤劳与汗水让秦巴深山这片古老芬芳的土地上开出幸福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