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骗子手法越来越五花八门,甚至将手伸向了未成年人赶紧来学习,既要守好自己的钱袋子,更要保好孩子的未来!
诈骗案例①
小陶逛朋友圈时,看到有人发布中奖消息,奖品是某男团亲笔签名照,小陶刚好是男团粉丝。她联系了对方添加了对方提供的QQ群,结果进群后“警察”说发抽奖活动的人涉嫌诈骗,要求群里人不要退群,退群要交2万罚金。
对方让小陶加律师、警察好友,说要排除嫌疑有2个方案:一是交10万保证金,二是跟他私了。小陶选择了第二套方案,对方说要核实她的家庭信息,小陶便跟对方QQ视频,用摄像头拍家长手机,按要求下载支付软件,登录查看银行卡信息,很快手机收到验证码,对方也看到了,小陶又按要求,删除了转账记录,后发觉不对挂断视频,等家长下班回来,查余额发现卡里少钱才报了警。
诈骗案例②
小由刷到一条“红十字会”视频,添加了视频里的捐款QQ群,扫二维码捐款后,她收到一个好友申请,说要聊聊捐款的事,小由就同意了,对方称小由是未成年人,捐款会对红十字会有影响。
对方说要给她退款,如果不接受退款,警察会逮捕她和家长,小由只好同意。对方又说要父母协助才能退,让她将家长手机拿来。她按要求拿到手机,回到房间将门上锁,两人通过QQ语音沟通,用手机下载支付软件,将短信验证码告诉对方,并在其他App重复操作,操作40分钟后,对方让小由购买某商品,小由感觉不对去求助家长,家长发现钱被刷走,立即选择报警
警方提示
家长要加强孩子的反诈知识。告诫孩子不添加陌生网友,对方自称是“警察”“老师”“家长的朋友”,都不能轻信!公检法绝对不会通过电话、聊天软件、视频等形式办案!不点陌生链接、不扫描陌生二维码、不轻易向陌生人转账、不透露手机验证码、不共享屏幕。
家长也应妥善保管自己的手机,避免泄露银行账号、密码、验证码以及第三方支付的付款码等信息,并谨慎开通免密支付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