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峦叠翠,群峰绵延,宛如一颗明亮的绿宝石,镶嵌在大自然的青山绿水间,静谧而温雅,她就是“朝秦暮楚地、自然中国心”的竹溪县。
绿色是竹溪最为深厚的底色。全县森林覆盖率82.6%,植被覆盖率87.3%,今年以来,我县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不动摇,围绕“国心氧仓、生态绿谷”康养定位,着力重构以大健康产业为主导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体系,奋力谱写全省山区“乡村振兴先行区、绿色发展示范县”发展新篇章。
唤醒一“溪”山水
“十旅融合”激发澎湃活力
来竹溪,我“氧”您!一句响亮的口号,彰显了我县发力文旅康养产业的战略布局和信心满怀。
县委、县政府将文旅康养产业摆在“正席”“主角”的核心位置,将其纳入竹溪县“十四五”发展蓝图之中,县级领导牵头组建文旅康养产业链工作专班,全力推进夯土小镇、龙王垭扩建和西关文旅一条街等12个投资100余亿元的重点文旅康养产业项目;出台《竹溪县乡村旅游营销奖励政策实施细则》《竹溪县文旅产业发展奖补办法》《竹溪县饮食产业发展奖补办法》等系列政策,为全县文旅产业发展提供硬核支撑。
截至8月底,我县旅游接待人次275.3万人次,同比增长89.34%;旅游收入19.71亿元,同比增长96.34%。跃动的数字,涌动的热潮,源自我县文旅康养项目势头强劲,生态旅游景象欣欣向荣——
以营盘山景区、天池垭林场、岱王沟林场和八卦山林场为主的生态旅游业呈火热态势;龙坝肖家边村、鄂坪黄花沟村、中峰贡米文化产业园、汇湾土地梁村和县河白马滩等一批农旅融合景点正式亮相,圈粉无数;以“百里绿廊”“百里果廊”“百里景廊”为主线的全域旅游景观基本建成……行走在竹溪,随手拍下一张照片,都是一幅浑然天成、美轮美奂的风景画。相继落成的文旅项目释放出强大引力,激活一“溪”山水,激发澎湃活力。
在竹溪,不仅有文旅融合,县委、县政府还立足资源优势,探索“旅游+药膳饮食+健康养生+森林疗养”融合发展模式,创新农旅、林旅、茶旅、药旅等“十旅融合”。
桃花岛夯土小镇凭借夯土特色,依托乡村优美自然环境、桃果等特色产业基地,形成文旅+康养+田园综合体的产业模式,是全国非遗旅游小镇、全国旅游优选项目和全省文旅融合示范项目;竹溪电影小村以红色历史文化为核心,建成涵盖红色文化、电影文化、特色餐饮的乡村文旅综合体;龙王垭茶文化旅游区着力发展了民宿游、乡村游、康养游,现已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体验式、互动性于一体,创新引流方式,彰显区域特色,一个个“网红”项目竞相涌现,是竹溪发展“十旅融合”的成果体现。
此外,我县推进饮食文化产业发展,启动了竹溪饮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在武汉、襄阳和珠海等多地,发展了10余家蒸盆旗舰店,在中国地质大学等多地建成蛋炒饭快餐店并投入运营;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举办首届鄂渝陕毗邻地区乒乓球邀请赛、楠木湖垂钓大赛和2023年中国篮球发展联赛等体育赛事活动,吸引了周边县市区数十万游客到竹溪打卡,为我县带来了旺盛的人气,凝聚了财气。
创新治理方式
“共同缔造”勾勒幸福图景
“老李,近期降雨增多,一定要防范山体滑坡,随时做好转移准备。”每逢大雨天,竹溪综合农场杨家扒分场第一党小组“中心户长”尹诗江就会迅速赶往村民家中,关心困难群体,检查安全隐患。
“中心户长授牌上岗,既是安全预警员,也是矛盾调解员、政策宣传员。”竹溪综合农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农场是全省农垦系统最边远的高山农场,山高路远,地广人稀,在基层服务人手不足的情况下,该农场以共同缔造为契机,构建“村党支部+党小组+中心户长+农户”四级治理体系,广泛推举“中心户长”,进一步织密基层服务网,托举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这是我县扎实开展共同缔造的一个缩影。自去年11月被确定为全省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推进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县以来,全县上下同心合力,守正创新,一项项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举措密集铺开。
实行联村并建、社区共建,以“党建+”赋能基层治理,开展“十好”村党组织创建活动,构建形成“社区大党委+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小区楼栋微治理体系,让一根“红线”串起各方合力。
在农村建立“村—村民小组—中心户—农户”四级治理体系,社区建立“社区—小区—楼栋—中心户—居民”五级治理体系,建设“党建+邻里中心”33个、“乡村会客厅”45个、“邻里守望站”227个、建设各类服务群众站点1394个,依托站点构建“连心桥”“承载点”“新阵地”。
发挥群团力量,创新治理机制,让群众“唱主角”。县工会建设“红色驿站”50个、“职工之家”130个,团县委组建“美丽小天使”志愿服务队,县妇联开展“姐妹共建·幸福家园”等活动,推动群团组织融入基层治理。同时通过“一约四会(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环境理事会)”“积分制”等创新机制,唤醒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治理、自我教育”蔚然成风。
另一方面,我县探索创新成立村级运营管理公司,建立“闲置资源库”“农资储备库”“人力资源库”“农特交易池”,创新“村级运管”模式,激发“经营乡村”潜能,该项“竹溪经验”广受好评。
丰溪镇戈边河“共谋共议办实事、同心同向建家园”被评为全省共同缔造典型案例;新洲镇实施“一五一十”多元共治,搭建“一线协商”协调议事平台,群众问题五天内办妥;“十员”(镇村干部+“三师三员三老”)联防联治,做到“微事不出格、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中峰镇庙耳沟村探索智慧养老模式,为村内独居、高龄、残障老人配发智慧养老胸牌,老人“一键”便可直呼村书记、小组长、中心户长、直系亲属等四类人员,累计处理群众“呼救”事件达58件。
一项项务实的举措,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次次大胆创新,折射出竹溪县委、县政府答卷的智慧和决心。从“你和我”到“我们”,从政府主导到群众“唱主角”,一项项喜人的变化昭示着我县民生福祉的稳步提升。
生态资源“变现”
百亿大健康产业加速崛起
竹溪草木半是药。走进全县各大加工厂,淡淡的药香扑面而来,丰厚的生态资源持续“变现”,为这座县城增添了强劲的产业底蕴和发展活力。
百草堂(湖北)制药有限公司是我县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是我县着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强县的重要举措。日前,位于水坪镇金铜岭工业园区的百草堂(湖北)大健康产业基地1号车间正加速生产,预计年可生产保健型牙膏3亿支,产值20多亿元,百草堂还将和知名企业合作,力争三年内在竹溪创百亿元大健康产业。
丰溪镇辽叶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药农+药企+合作社”模式,实行供种、供肥、技术管理、收购、加工、检验和销售“六统一”机制,有计划发展,保护价收购,药材产业年收入突破2亿元。合作社被授予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还被中国中药协会授予中药材信息中心。
今年2月,我县与常州市爱家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正式签订总投资达26亿元的康养产业园建设项目协议,为我县大健康产业发展再增“新引擎”……
云浩药业、中鑫生物、人福医药等一批生物医药骨干企业先后落户竹溪,占地300亩的医药产业化工园建成投产,3万多农民在中药材产业链上致富。发展的热潮持续奔涌,百亿级大健康产业加速崛起,背后是竹溪县委、县政府的谋篇布局和创新实干。
我县科学打造南部高山药材带、中部二高山药材带、北部低山河谷药材带三大中药材产业带,持续优化种植模式,提升药材品质,提高种植效益;同时健全顶层设计,优化营商环境,以奖代补,减税降费,培育龙头企业,一系列硬核举措加速落地,汇聚了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目前,我县中药材总面积达到25.4万亩,中药材种植10亩以上种植大户有550余户,基地种植市场主体有48家,年产中药材3万吨左右,围绕中药材产品加工以及营销的合作社、企业、大户等各类市场主体有22家。
全产业链打造,全方位引领,建设大园区,打造大品牌,形成大产业。未来3至5年,基本建成内涵丰富、结构优化、布局合理、集成高效的产业体系,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300亿元。
思路明晰,步履铿锵。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优势和乘势而为的魄力和决心,竹溪持续朝着“大健康引领地”“中国药膳之都”“高端饮品基地”“医疗康养中心”“康养旅居胜地”的目标阔步前行。(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