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6个月完成!竹溪这些漆艺品美的让人惊艳

日期: 2024-06-23 10:15:00
来源: 秦楚网

“生漆包容性极强,故漆器胎骨多种多样,我们制作的漆器大部分选用木胎。杯、碗、盘、碟等器皿,都要选择不变形、不开裂的优质木料来制作胎骨,再经过反复修整、打磨,至胎体平整、光滑后,再通过层层髹涂、打埝、贴金、窨干、打磨等工序反复几十遍,历时6个月,一件漆器才算完成。”张晓莲用缠着砂纸的食指在碗边摩挲,漆层的断面和金箔一起构成的美妙花纹逐渐显现出来。

△张晓莲拿着使用草胎、髹涂、贴金箔工艺制作的漆器仔细检查

仲夏,泉溪镇金漆世家漆器工坊里,漆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代传承人张晓莲正坐在工作室里,专心致志地为一只碗髹涂。细雨沙沙,山谷幽峦,清新的空气中夹杂着原漆的沧桑和劲道,这是她熟悉的味道,也是她熟悉的生活。

张晓莲(左)向徒弟传授漆艺技巧

生漆俗称“土漆”,又称“国漆”或“大漆”,是从漆树上采割的乳白色胶状液体,接触空气后转为褐色,数小时后表面凝固硬化而生成漆皮,是优质天然涂料。

△张晓莲使用剔棒打磨木碗边角

“漆器”曾是贵族的象征,中华民族的瑰宝,与丝绸、景泰蓝、陶瓷并称为中国四大手工艺品。张晓莲祖上几代都是以生漆为业,漆树育苗、栽种、采割、加工、利用等传统技艺传承延续至今。自小,她就看着父母育苗、栽树、割漆、做漆器长大。夏夜,当父亲披着星光带回一小竹筒漆时,张晓莲总是好奇地凑过去,想要看看被父母视若珍宝的东西有什么神奇之处。这褐色的液体总给她带来不一样的感觉,她的生活也因为这一桶又一桶的生漆日渐明亮。

用生漆和金粉调制金漆

“那个年代,大多数人家里都吃不上油,我们不仅能吃上黑面馒头,还能经常吃肉。”张晓莲骄傲地说。

“百里千刀一斤漆”是对生漆不易收割的生动概括。张晓莲从小耳濡目染,自然懂得其中的艰辛,但为了漆艺能够传承下去,2008年她放弃都市白领生活,返回家乡学习漆树的繁殖、采割、制作。她大胆探索,推行漆树套种魔芋仿原生态栽培方法,申报了6项生漆采割、加工、工具改进方面的技术专利。

对木碗进行刮灰填补孔隙

“仅靠卖资源附加值太低,拉长产业链才能让漆文化发出更耀眼的光芒。”2020年,张晓莲建立了漆艺工作室,并注册“金漆世家”商标,将榫卯木艺、脱胎、镶嵌、髹涂、彩绘等传统手艺与当代生漆技艺融合,打造集漆器制作文创体验、乡村旅居、漆艺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文旅项目

△在金漆世家漆器工坊展示间,张晓莲为慕名而来的游客展示漆器

一棵树、一株竹、一丛草、一个橘柚,亦或是一捧泥土、一块矿石、一片麻布,经过开坯、造型、漆灰、打砂、褙布、打磨、浆灰填缝、髹涂……它们和漆一起,在漫长的日子里,经过几十道工序的反复沉淀和磨练,渐渐显露出独一无二、宛若天成的纹理,也让原本平凡的器具有了丰富神奇的质感。如盛景繁花、凤纹层叠,仿佛山藏在云里、霞镶在水上、星撒在夜空,纯粹、简单、热烈而悠远。

在自家长势茂盛的漆树林内,张晓莲与身为割漆匠的父亲张昌喜憧憬着光明前景

“我喜爱聆听雨声、专注制器。在人与漆相互磨砺的过程中,学会了关注每一个细节,培养出静待花开的耐心。”正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读书的张晓莲,每次放假回家后,都要在工坊里做一件漆器,在一遍又一遍的髹涂打磨中触摸器物的心声,静待岁月静好。

从历史中走来,于岁月中沉淀,古老的漆艺正在不断融入当代,走向更加灿烂的未来。

大漆手镯

大漆木碗

大漆茶杯

大漆立盘

非遗档案

竹溪大木漆漆艺始于新石器时代,发展于殷商,兴于汉唐,盛于明清。采用雕填、镶嵌、描绘、脱胎、髹涂、堆塑等技艺,依托当地特有的优质大木漆为基础,博采众长,创造出了独到的技法,从材料到手法技艺上都有创新,尤以熬漆、擀漆、擦漆见长。

竹溪大木漆漆艺品光亮剔透、温润如玉,有神奇的层次质感,给人一种淳厚的含蓄美。传统技艺制作的漆器华美与实用兼备,一层层将大木漆反复吃进木质表面的毛孔内与木质混为一体,具有耐腐、耐磨、耐酸、隔水、绝缘等特性,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光滑、经久耐用,深受大众的喜爱。

2023年,竹溪大木漆漆艺入选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责任编辑: 竹溪县-王玲玲
竹溪发布,期待您的关注。
竹溪发布
  • 欢迎关注竹溪县委县政府门户网站官方微信“竹溪发布”
  • ①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左侧的微信二维码关注。
  • ② 打开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添加”,搜索“竹溪发布”“zxfb-gov”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