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俊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专精特新企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也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支撑。
十堰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成效明显
专精特新企业是全市“一主四优”产业的关键支撑。截至2024年5月,全市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41家。在34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中,整车制造企业12家,占3.5%;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162家,占47.5%;绿色食品饮料企业28家,占比8.2%;生物医药健康企业18家,占5.3%;新型电池企业6家,占比1.8%。
专精特新企业在若干细分行业形成明显优势。这些细分行业主要是特种专用车、汽车空调、汽车后视镜、感应热处理、模具制造、智能设备、电池材料、新型材料等8个行业。在这8个行业中,企业技术处于行业或国内领先水平,市场占有率位于行业或国内第一方阵。
专精特新企业是科技创新重要力量。据“中国专利公布公告网”查询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2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自主申请发明专利159件,其中2023年发明专利授权量39件,约占全市126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的11.6%。
四项举措加快十堰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
加大培育力度,强化支撑作用。加大对现有整车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专精特新企业向新能源与智能网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或低空经济转型力度,推动绿色食品饮料、生物医药健康、新型电池等产业专精特新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覆盖。加大对文创产品、清洁能源、新型电池、循环经济、卫浴等产业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谋划布局未来产业专精特新企业。可考虑在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引育布局专精特新企业。加大对县域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针对竹溪、郧西、竹山、房县等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重点培育更多相应的专精特新企业。
强化系统思维,打好“组合拳”。增强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打造“产业升级贷”“科技创新贷”“产供强链贷”等专属信贷产品。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力争推出“免申即享”“易申快享”政策清单,丰富政策性金融产品支持种类。增强财政支持力度。出台或完善对专精特新企业购置大型智能化设备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对更新改造设备的专精特新企业给予相应补助;对专精特新企业产品的首购首用和推广应用给予财政支持。增强服务支持力度。打造全市专精特新企业服务网络,制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完善对专精特新企业服务机制。增强要素资源支撑力度。汇聚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资源,针对企业所需,推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
做到靶向支持,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强化技术攻关。采用“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方式,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破解“卡脖子”技术,进行前沿和颠覆性技术研发,迭代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价值,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深化协同创新。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加强“政校企研”深度合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技术和组织形态协同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开展“企校双进”活动,支持企业参与十堰—深圳(上海)离岸科创中心建设,借鉴“外地研发、十堰制造”模式,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链条,畅通科技需求和成果转化路径,促进科技成果精准对接、有效转化。
因地制宜破解人才制约瓶颈。探索“政录企用”“政企双聘”的人才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实施柔性引才工程,拓宽人才引进渠道。落实“京堰人才合作”机制,搭建借智引才平台。加大产业人才培养力度,支持高校和企业产教融合,创办现代产业学院。完善人才评聘机制,建议将中级职称的评聘权下放至产业优势企业。
2023年8月,十堰市出台《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建立梯度培育体系、提升创新能力等十个方面支持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总体形成。随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全市专精特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期。(作者单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